近日,记者从省卫生健康委获悉,在最新公布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表彰名单中,江苏共有12家医疗卫生机构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46名医务工作者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对江苏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全省百万医务工作者辛勤付出的最好褒奖。
荣誉榜单彰显江苏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本次共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326个,“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749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30名。其中,江苏省中医高血压病临床医学创新中心等12个集体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连云港市灌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马士化等46人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些获表彰的集体与个人,是全国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长期以来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各自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获奖单位类型来看,12家先进集体呈现多层次全方位分布的特点。其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代表了我省医疗技术的“制高点”;江苏省卫生健康指导中心、无锡市疾控中心等专业机构彰显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支撑力”;而扬州市广陵区汤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单位则体现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充分展现了江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完整性和均衡性。
从获奖人员构成分析,46名先进工作者呈现出“三多”特点:基层医务人员多、中青年骨干多、专业领军人才多。这种结构分布,生动反映了江苏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
先进集体:创新驱动发展榜样引领前行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先进集体中,各单位都以创新为驱动,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始创于1883年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江苏医疗界的“老字号”,该院近年来除了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外,高水平中心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获批成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建设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联合建设国家骨科、心血管、呼吸病区域医疗中心,成为江苏省区域医疗中心,江苏省高水平医院、研究型医院和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医院。4个学科获评省医学创新中心,5个中心获评省工程研究中心。临床重点学(专)科建设成绩突出。医院形成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建设项目的“国家队”专科体系,创新发展动力强劲。
这是无锡市疾控中心首次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近年来,该单位在疾病防控方面提质增效,建立与公安、教育、海关等多部门协作机制及“三公”流调协同机制。主动开展25项传染病监测,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降至2024年的89.45/10万。建成艾滋病、结核病等医防协同MDT门诊,实现HIV快启治疗全覆盖,建设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推进“无结核社区”创建。此外,还建立全市癌症防控体系,指导开展全民癌症防控行动,促进肿瘤早筛早诊早治,2024年,无锡市筛查人群五癌早诊期比例提升至49.63%,重大慢病早死率降低至7.83%。坚持扩大免疫规划,2018年起,免费提供水痘、肺炎、HPV等疫苗接种服务,惠及百万市民。探索应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适宜技术,建设无锡市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平台,让公卫服务触手可及。
扬州市广陵区汤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省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自2015年开诊以来,设有17个临床科室,配备万级层流手术室,创成4个省市级特色科室,作为三家三甲医院的医联体成员单位,2018年通过二级综合医院评审。中心创新打造“健康驿站”服务社区老年群体,获省级示范项目称号并入选长三角地区医养结合典型案例。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线上问诊、远程会诊等便捷服务,年服务量突破5万人次。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方面,中心建成多个全专联合门诊和骨科联合病区,服务量从2015年的年门诊2万—3万人次增至2023年的19万人次,成为扬州市基层医改的标杆单位。
东台市卫健委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创新推进数字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构建“三医联动”改革机制,成立医共体运营发展中心,实现人员、财务、医保等“六统一”管理,形成具有东台特色的县域医改新模式。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面,东台市卫健委指导市人民医院建成五大临床中心,CMI值提升至1.05;推动中医院打造五大中医特色中心,其眼科获评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创新建设远程会诊、区域检验等十大共享中心,年服务群众25万人次,基层就诊率提升至68.3%,县域内住院量占比达92.5%。东台市卫健委还创新实施“健康积分”等智慧健康服务,建成覆盖市镇村三级的健康管理网络,重点人群规范管理率达82.6%,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至8.39%。相关经验获世界健康城市创新奖等多项荣誉,数字医共体建设入选国家医改典型案例,公立医院改革连续6年获省政府表彰。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该市实现了医疗服务能力和群众健康水平的双提升。
先进工作者:用仁心仁术守护人民健康
在先进个人方面,46名获奖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李庆国是此次获奖者的典型代表。从医30载,主刀心血管手术超4000例,成功率99%以上……由他和团队发起的“心佑工程”,带领团队行程百万公里,为11万余名儿童免费先心病筛查。
李庆国带领团队改变过去“医不叩门”的传统观念,主动出击,去农村、去家门口筛查,把先心病孩子找出来,带他们到医院去治疗。哪里有需要,他就带领团队去哪里。从苏北农村,到青藏高原;从烈日炎炎,到寒冬腊月,他们的脚步从未停下。
南京市玄武区兰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副主任医师陈璐滢,是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作为2013年南京首批家庭医生团队的组建者,陈璐滢带领团队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五心工作法”。她的手机从不关机,随时接听居民咨询,深夜指导用药、紧急判断病情已成常态。凭借扎实的医术,她多次准确诊断危重病情,为患者争取宝贵救治时间。
陈璐滢还紧跟时代,通过短视频科普、线上问诊等新方式延伸服务。她运营的“陈医生健康课”账号建立了12个健康服务群惠及数千居民。2023年,她的团队荣获江苏省、南京市家庭医生评比“双料第一”。“把心用在病人身上”是陈璐滢的从医信条。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整个社区,她用专业和爱心筑起了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在烟波浩渺的洪泽湖畔,宿迁泗洪县临淮镇胜利社区卫生室室长吕正红24年如一日守护着渔民健康。这位村医用一船一桨一药箱,在湖面上划出了5万公里的“生命航线”。1999年,吕正红放弃进城机会,回到家乡泗洪县临淮镇二河村。面对渔民“看病难”问题,她创新编制“渔船花名册”,提高出诊效率。白天行医问诊,晚上刻苦钻研,她成为精通内儿妇幼的“全科大夫”。2020年渔民上岸后,她管理的健康档案从2000人扩展到3000多人,全村460余位老年人、500多名高血压患者、69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她都随时记录牢记于心。24年来,她接诊36万人次,通讯录里存着1600多位服务对象的联系方式,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科研战线上,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谢敏浩研究员30余年来深耕核医学领域,带领团队取得丰硕成果。他主持获得9张新药证书,获国家发明专利54件,发表SCI论文84篇,多项成果转化创造显著社会经济效益。他多方筹措1.2亿元建成配备先进仪器的新科研中心,使江苏核药创新平台迈入国内领先行列。他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实施“全过程”激励,推动CAR-T细胞探针等多项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人们常见到一位时刻面带微笑、彬彬有礼、儒雅气质的医师,穿梭于内分泌科各病房之间。他就是淮安市中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中医师周兴武。1992年从扬州医学院毕业后,他师从名中医,潜心钻研医术,39岁成为医院最年轻病区主任。他带领团队将内分泌科发展为市重点专科,在糖尿病、甲状腺等疾病治疗中突出中医“治未病”特色,走个性化诊疗之路。尽力让患者得到最大的关爱,是他多年来的行医准则,也令众多患者由衷地视他为贴心人。
这份荣誉榜单,记录着江苏卫生健康事业的奋进足迹,更承载着8500万江苏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期待。在新的征程上,江苏卫生健康系统将以此次表彰为动力,继续书写守护人民健康的时代答卷,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江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