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4000204/2023-00566 文  号:
发布机构: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 生成日期: 2023-07-11
主题分类: 组配分类: 提案建议
体裁分类: 公开形式: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时  效: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95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07-11 16:35:24 浏览次数:

孙强委员:

您提出“关于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案”收悉,结合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医疗保障局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江苏省中医药条例》,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大基层中医药工作力度,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看中医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明显改善。

一、合力推进基层中医药发展

一是强化中医药政策支撑。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医药基础性法律法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门执法检查,对《中医药法》的实施情况,特别是对各级政府依法履行中医药发展责任情况进行了检查和整体评价,进一步督促《中医药法》的实施。为顺应中医药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贯彻《中医药法》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我省立足自身、与时俱进,完善中医药法治建设,加强中医药法治保障。2020年,修订实行《江苏省中医药条例》,将我省中医药工作的一些成功做法固化为法规制度,促进中医药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召开全省中医药大会,全面部署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江苏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省发改委等牵头实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持续有力推进。各地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不断完善地方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机制,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二是做好机构编制保障工作。依法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强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推进的中医药工作格局。强化中医药管理机构和中医院机构设置。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的作用,积极引导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向中医药管理机构和中医院等重点领域倾斜。截至目前,省本级、13个设区市及相关县(市)区已挂牌设立中医药管理局,全省13市的市中医院已全部明确副处以上级别,其中南京市中医院为副局级,苏州、泰州、徐州等7市中医院为正处级。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会同省有关部门在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基础上,继续深化中医医疗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中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探索推进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方式推进区域编制总量管理、统筹使用,积极破解基层医疗机构难以留住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的难题。三是落实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政策。省财政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经费实行预算单列,并结合财力可能逐步提高补助水平。2023年省财政通过省中医药局部门预算安排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达到3.69亿元(不含基建经费),是2012年1亿元的3.69倍,年均增长12.6%。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包括全省中医院服务能力建设、中医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药研究和中医传承等在内的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工作。此外,省财政还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经费、中医药教育机构补助经费等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给予支持,这些投入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未纳入上述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投入。各市县也按照相关政策要求给与财政资金投入和保障。

二、持续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

一是强势推进龙头作用发挥。我省在2019年启动24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试点县建设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实践,坚持“建”“联”并举,全面推进县域中医医疗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优化组合,形成点面结合、全专互补的中医医联体新形态,打造县域同质化中医药服务,实现“龙头强起来”、“基层带起来”、“群众留下来”的目标。2021年2月,省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卫基层〔2021〕2 号)。截至目前,全省69个涉农县(市、区)已组建142个医共体,其中由县级中医院牵头的49个。落实分级诊疗措施,根据实际需求为基层预留号源。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服务,试点“云中药房”的新模式、新路径,让居民在家就能享受到“三甲”中医院的药学服务。以医联体各牵头市、县(区)中医院为代表的高标准煎药中心,通过专线智能系统,完成开方、接方、审方、调配和中药煎煮,提供送药上门等贴心、个性化、高效率的全方位服务。形成了“药速达”、“李良济中药煎制服务中心”等创新便民惠民服务品牌。二是创新开展基层中医馆建设管理。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管理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服务能力等级建设,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列入江苏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着力打造“星级”中医馆,引领基层中医馆从“有没有”向“优不优”发展,更好地满足老百姓“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的需求。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服务能力等级建设让基层中医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馆日渐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明星科室”,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微型中医院”。目前,已建成基层三级中医馆737个、四级中医馆276个、五级中医馆96个。我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服务能力等级建设成果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肯定,先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大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惠及群众健康的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作经验交流。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了江苏打造“星级”中医馆的亮点和经验。我省“深化基层中医药综合改革,建好家门口‘微型中医院’”入选《中国卫生》杂志2022年度“双十”榜单,被评为2022年度“推进医改 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三是大力支持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均明确,大力发展中医诊所、中医门诊部和特色中医专科医院,支持兴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连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共备案中医诊所1768家。四是积极促进互联网医院建设。2019年,我省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示范省,制定下发了《江苏省互联网医疗服务审批程序》《江苏省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系统接入规范》和《江苏省“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3项业务规范文件,引导和规范全省互联网医疗及互联网医院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全省共建有中医互联网医院31家,累计备案医师5259名,年均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54万余人次。五是不断扩大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供给。鼓励全省各地使用协定处方,加快推进名老中医经验方人用经验和临床证据的收集整理,配合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芪参固表颗粒、羌藿祛湿清瘟合剂、防感颗粒、清宣解毒颗粒、清肺解毒祛痛颗粒等5个中药制剂紧急备案。联合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保障局制定印发《关于加强疫情期间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遴选了19个以新冠病毒感染症状为适应症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开展应急调剂使用审批。联合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使用管理的通知》,确定192个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纳入《江苏省第一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品种目录》,允许在省内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或者医联体等范围内开展按品种调剂。

三、着力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传承

一是强化中医药学科和专科建设。我省有7所本科高校、9所高等职业院校、8所中等专业学校设置中医药相关学科专业,形成以中医学、中药学为核心,中医康复、中药制药、中药资源开发等为支撑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的中药学均为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省级财政给予每年6000万元经费支持。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三期项目中,立项建设2个中医药相关学科。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加大对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十四五”省重点学科中,立项建设江苏大学中药学学科,持续加大对相关学科的支持力度。7个相关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相关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省教育厅与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着力提高中医药教育水平。支持中医药相关高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全省中医药类12门课程、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深化产教融合,南京中医药大学智慧康养学院入选省级重点产业学院,省内有关高校与大院名企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省研究生工作站近40家。三是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能力。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结合我省实际,组织编写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系列教材,建设“江苏中医在线”线上学习平台。强化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建设,印发《江苏省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实施细则》。持续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2022年,我省在原有招生院校中,3所卫生高职院校新增中医学专业,持续为基层提供高质量中医药服务力量。四是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强化我省继续教育项目的质量管理和学分管理,建立质量评价制度。2022年江苏省申报获批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为60项,评审确定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247项,线上线下实际培训人数近20万人,编撰学习班资料国家级30余种,省级200余种,邀请包括院士、国医大师以及国内外著名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专家做了800余场高质量的专家报告。五是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和卫生人员职称改革。深化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会同省人社厅、财政厅、医保局等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可适当提高薪酬总量水平;公立中医医院内部薪酬分配要鼓励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落实对中医医院等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等。持续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重新修订印发《江苏省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实行业绩成果代表作制度,明确中医专业应重点围绕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中药饮片处方比、中医治疗疑难危重病患者数量、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率等中医药特色指标,评价中医医师的中医药诊疗能力和水平。

四、全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

一是开展专项活动推进中医药知识普及。以“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中医药就在你身边”健康巡讲、“岐黄校园行”、“岐黄基层惠民”行动,中医药走进地铁公交、中医药文化科普地图发布等为突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全面深入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惠及千万群众,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二是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搭建平台。开通官方科普微信“江苏中医药”等公众号,会同省媒体共同建设“中医”频道,指导各地中医药机构开通微信、微博账号,发挥新媒体传播便捷快速的优势,传播推广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和技能,宣讲科学、准确、权威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支持各地各单位中医药健康节目的开办,引导其日趋规范。三是发挥医疗机构在开展健康教育、传播健康知识方面的突出作用。根据《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指南》有关要求,在各级公立中医医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截至2022年底,我省建设完成中医药文化知识角999个。四是主动发声,彰显中医药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2020年以来,围绕中医药助力疫情防控等主题,组织媒体刊发报道千余篇,组织专家访谈40余次。2022年底,围绕疫情新形势,新华日报刊发《江苏发挥中医药优势护佑患者健康》,报道我省各地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在患者病程各个阶段应用各具特色的中药方,为患者保驾护航。联合媒体策划推出一图读懂《江苏省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中成药)干预专家共识》,学习强国江苏平台推出后阅读量达15万。联合省级媒体推出中医特色疗法系列视频,讲解防止新冠病毒妙招。邀请省中医专家登上江苏广电总台《约见名医》网络直播,在线解答网友提问,收看人次超十万。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江苏省中医药条例》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及各部门相关工作要求,积极采纳吸收您的建议意见,会同省各有关部门合力抓实抓细基层中医药各项工作。一是不断强化相关政策保障。不断加强对基层中医药工作的政策保障和工作指导,持续完善基层中医药相关政策,推进各地同步配套相关文件,积极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基层中医药从“有没有”向“优不优”发展。二是不断优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将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纳入全省卫生健康体系的整体大局中去建设和完善,加大三级中医医院对县域的辐射引领作用,强化中医专科和优势病种建设,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三是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大对中医药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相关世界一流学科及学科群建设。以问题为导向,继续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基层中医药队伍建设。四是不断加强中医文化氛围营造。鼓励支持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中医药文化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建设,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强化中医药正能量传播,不断扩大中医药的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促进中医药在防病促健康中的作用发挥,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感谢您对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6月19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