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平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坚持中西并重、推动县域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江苏省中医药条例》,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大县域中医药工作力度,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看中医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明显改善。
一、持续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龙头作用发挥
一是持续加大中医药政策支持力度。我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关于促进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相关要求,修订《江苏省中医药条例》,召开全省中医药大会,实施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江苏省中医药条例》明确要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至少举办一所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支持区人民政府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疗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进行预算单列,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落实对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投入倾斜政策,制定有利于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的补偿办法。二是大力推动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制订并印发《江苏省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评估细则(试行)》和《江苏省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评估细则(试行)》,推进县级中医院高质量发展。着力建强区域龙头中医院,支持符合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转设为三级中医医院。我省在全国最早实现县级中医院全覆盖,县级中医医院有26所达到三级水平,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市中医院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县级百强中医医院前4位。三是大力开展县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管理。研究制定《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与评价标准(2022版)(Ⅰ、Ⅱ、Ⅲ类)》,实施中医重点专科分类管理,省级重点专科Ⅲ类是为县级医院专设的县域中医特色专科方向,建有Ⅲ类建设单位83个。开展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到2025年实现政府办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全覆盖。四是不断加强中医医院牵头的县域医共体建设。2019年8月,我省首批24个县(市、区)被确定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试点县,截至目前,共有69个涉农县(市、区)组建了医共体,其中,有49个县中医院牵头组建了医共体。五是积极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打造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创建活动品牌,建有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73个。在新一轮创建周期,力争新增不少于20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
二、不断加大县域中医药人才保障力度
一是强化人才使用制度设计。进一步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强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配备,《“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江苏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明确将“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60%” 纳入主要发展指标,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将其列为中医医院评审核心指标。二是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联合省委编办、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医保局印发《江苏省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3年)》,大力推动卫生健康工作重心下移,推行“县管乡用”制度,优化招聘程序,对中医等紧缺专业,建立引进人才绿色通道。三是推进优质资源下沉。我省县级中医医院现有省名中医38名,市名中医218人,县级中医医院设有88个省市中医传承工作室、88个基层工作站、31个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传承团队。四是注重中医护理和中药等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2022年,省中医药管理局印发《江苏省中医护理骨干人才高级研修项目实施方案》和《江苏省中药骨干人才高级研修项目实施方案》,培养一批职业道德高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具备中医护理和中药领域传承与创新能力的中青年骨干人才。首批项目分别遴选培养对象50人。五是开展中医馆骨干人才培养。印发《江苏省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实施细则》,通过对中医馆骨干人员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特色专科诊疗技能及专项适宜技术的培训,提升运用中医药知识与技能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能力,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三、挖掘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
一是强势推进基层中医馆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服务能力等级建设,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列入江苏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着力打造“星级”中医馆,引领基层中医馆从“有没有”向“优不优”发展,更好地满足老百姓“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的需求。目前,已建成基层三级中医馆737个、四级中医馆276个、五级中医馆96个。我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服务能力等级建设成果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肯定,先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大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惠及群众健康的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作经验交流。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了江苏打造“星级”中医馆的亮点和经验。我省“深化基层中医药综合改革,建好家门口‘微型中医院’”入选《中国卫生》杂志2022年度“双十”榜单,被评为2022年度“推进医改 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二是挖掘江苏地方特色中医学术流派文化内涵。先后2次召开江苏中医学术流派文化研讨会,研究实施方案,制定工作计划。与“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江网等新媒体平台合作开展宣传推广。筹划开展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山阳学派、澄江学派、金陵医派等短视频纪录片制作。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至7项,省级项目增至55项。三是组织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新增5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荐2家省级基地申报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中医馆、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999个。积极利用“江苏中医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中医药社会宣传,中医药文化资讯网络阅读量、点击量达数亿人次,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氛围更加浓厚。四是开展专项活动推进中医药文化下沉。组织开展“中医药就在你身边”健康讲座、“岐黄校园行”活动等,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每年举办科普讲座1000余场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学校290所,参与人数7.6万人次,中医机构与中小学校结对83所,开设中医药科普课堂的35所,成立中医药兴趣社团的28所,建有中医药文化角、长廊或种植园的25所。五是彰显中医药“大咖”社会影响力。拍摄《江苏中医药》纪录片,积极展现江苏中医药发展成就、特色亮点、文化底蕴等主题内容。制作“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系列短视频,反映名家大师深耕临床、守正创新的从医经历,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的感人故事等,展现名家医师大医精诚的优秀品质、敬佑生命的医德医术以及对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实施“非遗里的望闻问切”中医药文化科普项目,充分挖掘江苏拥有的60多个省级以上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珍贵资源,以图文、微视频、问答互动、线下体验等形式,将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出的新生机传递到群众的耳边心间。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江苏省中医药条例》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要求,积极采纳吸收您的建议意见,深入推进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实施,毫不松懈的抓好县域中医药工作,持续督导各地落实落细相关政策,不断增强中医药人才支持力度,强化中医药正能量传播,不断扩大中医药的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促进中医药在防病促健康中的作用发挥,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感谢您对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