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爱洒人间 护佑健康—— 写在第112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
发布日期:2023-05-26 09:52:22 浏览次数:

(新华日报:2023-5-12)

她们是救死扶伤的提灯女神,她们是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南丁格尔,她们是勇往直前抗击疫情的无畏战士,她们是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白衣天使,她们用专业和真情护佑人民健康,用无私与奉献书写职业精神,她们既平凡又伟大,她们的名字叫护士。在第112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我们走近多位优秀护士代表,聆听她们的感人故事,感受她们的精彩人生。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精细照护不负未来

刚满3周岁的丹丹(化名)欢快地奔向一群白衣天使身边——国际护士节到了,丹丹又回来看阿姨们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是无锡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3年前收治的,她在妈妈腹中只待了30周,是位出生时体重仅530g的试管宝宝。

曾经的她是个巴掌大的小不点,护士阿姨们通过实施个体化发育支持照护技术,为她努力营造舒适的环境,使她在暖箱中能感受到如妈妈子宫般的安全和舒适。丹丹的肺部发育也很不成熟,护士们积极实施气道集束化照护技术,顺利帮助她闯过了呼吸关,出生50天后,她终于能自由地呼吸了。

随着生理性体重下降,丹丹的体重一度降至490g,所有营养必须通过静脉输液补充,但只有成人手指般粗的大腿、细如发丝的静脉,对护士是极大的考验。护士长唐云飞用精湛的技术一针见血给予PICC置管,为丹丹保障了生命通路。当丹丹刚开始尝试接受母乳微量喂养时,出现了腹胀症状,为此护士们在每次喂养时细心观察,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使她顺利渡过了从微量初乳口腔涂抹到持续母乳喂养的难关。

为了缓解丹丹妈妈的焦虑情绪,护士指导她进入病房为宝宝做袋鼠护理,教她如何通乳和保持母乳分泌量,通过实施一系列家庭参与照护技术,不仅减少了母婴分离式伤害,还提高了家长的照护信心和能力,为丹丹出院后家庭照护做好了充足准备。

护士们精心照护93天后,丹丹终于康复出院了。护士协同医生共同科学评估并制定丹丹出院后家庭照护个性化指导方案,进行系统指导和干预。如今,丹丹身体和智力发育指标均正常。

其实像丹丹一样的早产宝宝还有很多。新生儿科护理团队将继续推进早产儿成长服务,以期打造全方位、全周期、人性化的“生后1000天”温度服务链,不负白衣天使的使命,不负每个家庭的托付,不负早产宝宝美好的未来!

ICU里  生命之门的守护者

ICU,一个与时间赛跑、同死神拼搏、致力于各种危重症患者抢救治疗的地方,一个总是把患者的生命摆在第一位的地方。

有这样一支年轻的护理团队,在泰兴市人民医院ICU护士长鲍敏慧的带领下,护士负责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全部工作,每班使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查看医嘱及各项指标,制定实施护理方案。患者家属不能探视时,护士们就用Pad与他们视频,强化人文关怀,尽力帮助家属解决问题,减缓家属的焦虑情绪。

泰兴市人民医院ICU护理团队为救治重症患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22年底,新冠感染阳性病人激增,ICU的护理人员义无反顾地冲在抗疫第一线。由于超负荷工作,护理人员先后感染。但在人手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大家并未退却,轻症仍坚守岗位。

老张是疫情期间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之一,对气管插管的忍耐度较差,一度陷入治疗瓶颈期。鲍护士长发着高热,声音嘶哑,坚持每天早晚都到老张床边耐心问候,通过写字条与老张交流,告诉他俯卧位的重要性,并和值班护士医生7人共同协助老张行俯卧位通气。在护士长的悉心指导下,老张很快脱离呼吸机。痊愈出院前,老张热泪盈眶紧紧拉着护士长的手说:“这姑娘好啊,把我当自己家人对待,多亏你的鼓励,让我重新找回信心,对生命重燃希望。”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人们眼中的非凡卓越,并非由于天资超人,而是肯付出努力和改变。对于重症医学科的专业护理人员来说,即使每一天都忙得团团转,但依然没有放弃、没有怨言、没有退缩,因为她们知道,国家需要护士,医院需要护士,重症患者需要护士。

“网约”护士  为爱出发不分昼夜

2019年,海安市人民医院成为江苏省“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医院。工作经验丰富的康小玲副主任护师,是首批经过资格筛选、培训、考核上岗的“网约护士”。3年来,她用专业、敬业、细心、贴心的服务,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护士”。

自从成为“网约护士”,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风霜雨雪,康小玲始终在第一时间奔至患者身旁。2021年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康小玲刚躺下休息,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康老师,我刚给老妈注射了6个单位的胰岛素,正准备喂食,一不留神胃管被她拔出,这下怎么办呢?”“别慌!我马上就到!”康小玲迅速穿衣、开车,一头扎进风雪里,以最快速度到达15公里外的患者家中,为患者重新置入胃管,避免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2022年疫情期间,旺池社区的王爷爷因患喉癌带有气管切开导管,去年大年初一凌晨4点多发生呼吸困难。康小玲接到电话后飞速赶往患者家中,发现是血块堵塞气道,一番专业操作,危机立马解除。

在康小玲的影响下,海安市人民医院246名护士入驻平台,为577名用户提供了1933次护理服务,服务对象最大的已有99岁,最小的出生仅7天。医院为了扩大服务区域、惠及更多百姓,将护理专科联盟内的基层医院纳入平台,成立了业务指导小组,康小玲又积极与其他老师一起对7家入驻平台单位人员进行远程在线指导、院外会诊、业务培训和质量控制,高质量保障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康小玲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着,用温暖的手和灵巧的心,努力抚平患者的病痛,驱散患者的忧伤。今后,她将继续行走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道路上,做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走千家串万户  让爱渗进病患心坎里

“阿姨,您要将床头摇高,站在爷爷的偏瘫侧,将食物放在爷爷健侧舌后部或健侧颊部,这样爷爷就能吞下去了。”吴爷爷4年前突发偏瘫,长期卧床,进食困难,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护理团队提供上门服务,仔细叮嘱家属让吴爷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服务。

为满足患者不同的护理服务需求,2019年7月,栖霞区医院成为南京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单位,并探索打造“栖霞模式”——以南京市栖霞区医院为区域龙头,联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护理站,借助南京市栖霞区医院专科护士技术资源带动社区、护理站,提升基层护理服务能力。

2020年3月7日,平台接到产妇周女士来电:“宝宝出生一周,需要测黄疸,特殊时期又不敢带宝宝去医院,能上门服务吗?”通过详细评估,产科护士高苗来到周女士家中,按防护要求做好自身防护后,为宝宝测黄疸。

疫情期间,栖霞区“互联网+护理服务”负责人吴春英和团队修订了8项“互联网+护理服务”上门工作流程,要求大家在防疫第一线充分评估患者及家属的情况,在做好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的同时,更要做好双向保护。

4年来,栖霞区医院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区域牵头单位,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面向基层护理人员的岗位技能、操作实训等培训46场,培养基层各专科护士55名,使全区“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质量达到同质化水平。截至2023年3月,南京市栖霞区“互联网+护理服务”共开展了线下服务8788例,获五星好评99.6%、四星好评100%,并多次收到锦旗和表扬信。

“您的健康,我的追求”是栖霞区“互联网+护理服务”团队永恒不变的宗旨。她们用朴实的行动、不求回报的付出,为栖霞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为栖霞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依托强大的团队  开展居家医疗护理服务

一天凌晨1点左右,宁静的深夜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划破,“请问是易通护理站的赵老师吗?我父亲91岁了,小便突然解不出来,没法搬动,可以上门帮助一下我们吗?”电话那边传来一位70岁左右老人的求助声。“您不要着急,告诉我您家的准确位置,保持电话畅通,我们团队尽快赶到!”十多分钟后,老人的小便引流出来了,老人的痛苦解除了。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对话,对于徐州铜山易通护理站团队来说屡见不鲜。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赵学朋护士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专注开展居家医疗护理服务。

“做好老人服务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体现我们男护士的价值。”赵学朋经常对团队成员说。经过4年的摸索创新,他们形成了一套可实施可落地的“互联网+闭环管理”模式,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团队为70多位失能、半失能老人开展巡诊、远程会诊服务。

“赵老师好,我在外地工作,母亲患食管癌6年了,每隔半年要往返南京医院更换一次胃造瘘管。疫情期间没法陪伴老人去更换造瘘管,您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下这个困难吗?”这是徐州睢宁一位患者儿子的来电。说实话,这个操作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在制订了周密的操作方案后,赵学朋依然接受了挑战,线上预约,签订知情同意书、生成商业保险,驾车1.5小时后顺利陪老人更换好胃造瘘管,整个过程一直和远在外地的老人儿子远程视频。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赵学朋团队在做好居家服务的同时,组织当地“互联网+居家医疗护理”平台搭建工作,短短2年时间为徐州地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5000余人次的上门服务。赵学朋说:“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我们是一个团队,没有完美的领导,只有强大的团队。”赵学朋和团队成员会一如既往地在居家养老服务这条道路上风雨兼程,为失能、半失能老人继续搭建充满希望的桥梁。

科学控糖  护理人一直在路上

58岁的梁阿姨是1型糖尿病患者,深受血糖“过山车”式波动的困扰,尤其是夜间低血糖频繁发作,导致梁阿姨不敢入睡,害怕生命受到威胁。于是,梁阿姨来向苏大附一院内分泌科的糖尿病专科护士们寻求帮助。从梁阿姨入院那一刻起,精心的护理工作就开始了。

梁阿姨入院时静脉血糖18mmol/L,经专家评估,降糖方案暂定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在治疗过程中,护士时刻关注胰岛素泵运行情况,通过敏锐洞察,采取预见性处理。入院第2天,梁阿姨又出现了心慌、大汗淋漓症状。为了能掌控全天血糖波动趋势及幅度,专科护士给梁阿姨装上实时动态血糖仪进行远程监控,当出现低血糖预警时,指导她睡前进食牛奶和少量核桃,减少频发夜间低血糖;出现高血糖预警时,指导她做中医手指操,反复锻炼,达到运动降糖。

由于“过山车”式血糖波动让梁阿姨产生焦虑,医生、护士与梁阿姨促膝长谈,告知其血糖波动的特点及应对方法,让她明白血糖控制是长期工程,乐观心态对控糖更有利。与此同时,医生、护士也对其日常不良饮食习惯进行纠正,联合营养科,为她量身定制营养食谱,以模型的形式呈现。在糖尿病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护下,梁阿姨5天后血糖平稳,顺利出院。

为了解居家生活对血糖的影响,医院让梁阿姨将实时动态血糖仪带回家,并指导其根据营养食谱进食,医生、护士通过中央监控站进行血糖动态管理,通过电话远程,详细了解其血糖波动的原因,并进行个体化的生活指导。

像梁阿姨这样的患者有很多,为了让“糖友”们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血糖,医生、护士们通过开办糖尿病俱乐部、开设“糖友”微信交流群、糖尿病咨询门诊等形式,用专科知识及技术为“糖友”们普及知识、答疑解惑。为每个“糖友”科学制定个性化控糖方案,打造完善的糖尿病全程管理服务链,糖尿病护理人一直在奋斗的路上。

用一缕微光  呵护生命的最后旅程

前不久,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病房里,出现了让人泪目的场景:隔着病房的玻璃窗口,一位中年男子捂着嘴近乎呜咽,随着护士长邓莉健打开房门,病床上的老者也看到了门外的他,眼睛里透出了一丝喜悦,中年男子缓缓走向前俯身紧紧拥住生命接近终点的老者,横亘在父子间20多年的冰墙终于在医院安宁疗护团队的无数次沟通、联系、解释中融化了。

原来,68岁的陈师傅不幸患上了胃癌、发生了肠癌转移,生命进入倒计时。该院十三病区护士长邓莉健为他联系住进了安宁疗护病房。护士们发现,陈师傅经常在深夜叹息、流眼泪。原来,陈师傅和儿子的矛盾很深,多年互不来往,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见不到儿子成了他难解的心结。

安宁疗护是指向那些濒临死亡的人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精神、心理等方面。安宁疗护团队不想让陈师傅带着遗憾走向生命的终点,护理团队护士轮番给陈师傅儿子打电话,陈师傅的儿子也从开始的排斥到逐渐接受,直到出现上述那一幕。

随着对安宁疗护认识的加深,陈师傅还签订了生前预嘱。最终,陈师傅不留遗憾,安详地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时刻。

为了推广安宁疗护理念,团队建立健全安宁疗护病房规章制度、工作职责、服务流程等26项,对终末期患者在做好常规疾病护理和基础护理的同时,引进中医按摩、穴位敷贴等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团队还开展音乐疗法、运用芳香疗法、规范开展滴定疗法等缓解终末期患者的失眠、便秘、疼痛等常见症状。

正如安宁疗护创始人英国西西里·桑德斯女士所说:“我们关心生命的质量,一如我们关心生命的长度。”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愿我们的努力可以化作一缕阳光,温暖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程。

走在创新前沿  护理焕发新魅力

一天凌晨3点10分,正在熟睡的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长朱军丽,突然接到市民刘先生的电话:“我爸小便尿不出来,肚子胀得受不了了,想麻烦朱老师来帮忙重新更换一下尿管。”朱军丽接完电话立刻跳下床急奔医院,带上材料飞奔赶往刘大爷家。

十多分钟后,朱护士长见到了表情痛苦、蜷缩在床上的刘大爷。她熟练地为大爷更换尿管,尿液顺畅地流了出来,刘大爷痛苦的表情顿时舒缓了许多。守在一旁的老伴眼里噙着泪花,紧紧握住朱军丽的手颤颤巍巍地说道:“大半夜又麻烦你过来,太感谢你啦!”

这只是该院推出的网络护士上门护理服务的一个镜头。2022年初,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开通“互联网+护理服务”。注册的护士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护理服务涵盖伤口造口护理、管路维护等7个模块26个项目,实现了患者院内、居家护理的无缝转接,为不同需求人群提供包括慢病管理、康复护理、母婴护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延伸护理服务,向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迈出坚实的一步。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走在智慧护理创新前沿,把护理服务预约简化到指尖、服务到家庭,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优质护理服务,让大健康走进小家庭。截至目前,线上接单数已达1000余单,让患者身体状况得到改善,辐射四县三区,致力打造护理服务品牌,提升护理人员职业价值,为港城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携手“供”进  做口腔器械的好管家

夜深了,南京市上海路1号,江苏省口腔医院门诊12楼依然闪耀着灯光,就像是夜幕里耀眼的星星。那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团队——一群“幕后工作者”在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如果说医院是与疾病斗争的战场,无菌医疗用具则是患者安全的保障之一。从晨光熹微到暮色苍茫,一件件沾着污垢的器械经由他们处置,在去污区展现新颜,在包装台华丽转身,进灭菌器接受消毒,以最洁净的无菌状态来到患者身旁。

团队依据口腔亚专业器械特点,设立5个亚专科组,实行专科器械小组责任制全流程管理。在省内率先使用口腔专科器械追溯系统,实现器械消毒灭菌过程实时监控。通过目视化管理、激光标识系统管理、改进清洗篮筐等措施来解决器械专人专用的管理难题。通过护理查房、设置服务专员、开通应急通道、举办开放日活动等举措,提升服务能力。近年,团队参与完成2项国家一级专委会团体标准制订,获省级专业大赛一等奖2项,完成校厅级课题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省市级专业学术交流多篇论文获奖。

默默奉献、有为担当是团队本色。作为南京市卫健委消供帮扶指导点及消毒员培训基地,他们每年承担本市消供专项质控指导与帮扶工作及口腔科消毒员培训任务,并通过举办继续教育项目、基层特色科室孵化培训等方式,对全省口腔器械消毒供应工作发挥积极引领带动作用。疫情期间,团队的小伙伴们披星戴月、舟车劳顿转战多地。留守护士们则加班工作、保证供应,还连夜为奔赴外地队员设计赶制数千件上门采样包。

这就是江苏省口腔医院消毒供应团队,虽平凡无闻,但认真向上,他们踏实地在人群背后工作每一分每一秒,为人们口腔健康付出每一份力每一滴汗,履行口腔器械好管家的职责与担当。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