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167期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11月1日
目 录
● 苏州优先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
● 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勾凤诚专题调研卫生健康工作
● 连云港市副市长黄远征督查调研全市卫生健康工作
● 宿迁全力推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 南京市浦口区以“院府合作”助推分级诊疗建设
● 启东实施乡镇医院转型促医养结合发展
● 淮安市淮安区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苏州优先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
日前,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作题为“顺应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促进卫生健康服务高质量”的专题党课。李亚平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健康苏州”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内容,着力补短板、扬长项,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更好成效。
李亚平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系列重要讲话,以及近期专题调研了解的情况,围绕“健康中国”战略,聚焦“大健康、大卫生”领域,深入推进综合医改工作,结合苏州实际进行阐述。李亚平指出,要坚持高站位,深刻领会“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涵,充分认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
李亚平强调,当前苏州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要突出高标准,多维审视“健康中国”建设的苏州实践;要追求高质量,奋力推动“健康苏州”建设迈上新台阶;要围绕健康服务、健康生活、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四个方面逐个发力,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健康服务由基本满足向优质供给转变,推动健康生活从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转变,推动健康保障从制度覆盖向精准服务转变,推动健康环境从兜牢底线向美丽宜居转变。
1998年,苏州市在江苏地级市中率先建成国家卫生城市;2000年,所有县级市全部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卫生城市群;苏州先后荣获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健康城市联盟授予“杰出健康城市奖”“健康城市建设先驱奖”等32个奖项。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陆新主持党课。市政府党员副市长,各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专题党课。
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勾凤诚专题调研卫生健康工作
日前,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勾凤诚专题调研卫生健康工作,重点了解市卫生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情况。市医改办主任、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赵国祥陪同调研。
勾凤诚先后实地察看市妇女儿童医院、市公共卫生中心卫生重大项目。新建扬州市妇女儿童医院设计总床位1000张,预计门诊诊疗人次按6000人次/日,项目完成实质性开工建设的准备工作;正在建设中的市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占地面积为29.03亩,建筑面积为2.75万平方米,包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医学检验中心、12320管理中心、市皮肤病医院,力争2021年下半年竣工投入使用。勾凤诚指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不断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规划建设妇女儿童医院和公共卫生中心,通过主管部门、建设主体、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努力,目前项目设计好、标准高,总体建设速度较快、进展明显。
勾凤诚强调,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建设城市经典的标准,继续精益求精,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精神,把项目建成标志性工程、经典性工程、示范性工程、民心工程、安全工程和廉洁工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要进一步加强施工管理,提高施工建设的组织化程度,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建设速度达到预期进度,要优化施工组织,实施必要的平行施工、平行作业,推动项目建设既好又快向前发展。
连云港市副市长黄远征督查调研全市卫生健康工作
日前,连云港市副市长黄远征带队督查调研健康城市“6+1”平台建设工作,市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发展改革委等7家责任单位领导参加调研。
黄远征一行查看市第二人民医院、市民健康中心、东盐河、海州区富强社区、海州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详细了解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文化和健康服务各专项组工作情况,重点督查各相关部门“6+1”平台建设情况。
黄远征强调,连云港市提出的健康环境、健康文化、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产业六大任务和保障支撑体系平台(“6+1”平台)建设,突出“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对加强建设大健康共建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要以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增强做好健康城市建设的自信心、责任心和进取心。
黄远征要求,各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绩效考核和督查通报,高效落实“6+1”平台建设的各项任务,深入推进医改工作,全力以赴打造连云港样本,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宿迁全力推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近日,宿迁市召开第三次全市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工作现场观摩推进会。观摩了沭阳县韩山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现场,听取了有关单位情况交流。
会议对各县(区)阶段性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会议认为,推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如何把握建设规模。城区医疗供给比较充分,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旨在完善乡镇一级的公立医疗体系,主要服务人群为乡镇老百姓,在建设规模上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防止医疗资源的浪费。二是如何功能定位。要将专科医院的建设和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相结合,既完善公立医疗体系,又做到补短板、强弱项。三是如何解决人才招引问题。要充分发挥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人才“蓄水池”的作用,人才招引要面向市外,做增量文章,提高全市卫技人才总量。四是处理好公立和民营关系。全市以民营医院为主,要处理好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共存关系,做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会议提出,当前,要加快推进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一是抓开工。各县(区)要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开工,尤其是泗洪县和宿城区的项目均有地下工程,要加快推进。二是抓人才。运营团队和医务人员招聘要同时考虑,人才招引不仅要引进高级人才,更要吸引基础人才,加强全市基层卫技人才的储备。三是抓统筹。加强部门协调、公卫和医疗的统筹安排以及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衔接,避免施工建设脱节、返工发生。四是抓安全。抓好工程建设安全,确保生产;抓好廉政安全,坚决杜绝工程起来了、人倒下了。五是抓专科医院建设。2020年公立妇幼保健院和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将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各县(区)可以提前谋划,早做安排。
南京市浦口区以“院府合作”助推分级诊疗建设
南京市浦口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8年7月,浦口区政府与省人民医院签订“院府合作”协议,探索构建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区域紧密型医联体,积极构建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2019年1—9月门急诊人次510708,出院人次20826,同比增长19.8%和28.1%;三四级手术同比增长120.2%,床位使用率达104.4%。医保数据显示:2019年1—7月,浦口分院医保住院人次全市占比28.38%,同期占比增长7.19%;基金(住院)支出全市占比25.25%,同期占比增长11.77%。
一、建立院府合作,注入优质医疗资源。一是将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作为省人民医院“一本部三院区”重要战略发展组成部分,推动浦口分院与省人民医院本部一体化、同质化发展,实现了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资源全面共享。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保持区属公立医院基本职能不变,坚持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合作发展的基础,达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能力标准,实现区域居民就诊率90%的医改目标。二是按照“大综合、优专科”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心血管、核医学、肿瘤、康复、老年病等特色学科,成为区域医疗中心。三是助力省人民医院建设国家级医疗中心建设,重点打造高血压病、血液淋巴肿瘤、乳腺疾病等专病专科诊疗中心,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着眼融合共建,催生自有品牌建设。一是管理体系上实现保障融合。组织架构上,组建院府合作管委会,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兼任浦口分院院长;管理上,省人医派驻分院常务副院长和业务副院长,医院实现院周会、科主任例会、护士长例会等与省人医本部远程联通,提升了整体运行质量。二是发展核心上实现交流融合。以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能力为核心,探索区域特色需求,开展专科整建制、专业组融入式、技术帮扶式、人员交流式融合等形式临床专科融合模式,21个专科在分院开设专家门诊;省人民医院脑外科、胸外科、普外科等8个重点学科团队入驻分院病区;开展全国首例“5G+MR(虚拟混合现实)”远程手术、脊柱、关节置换等高难度手术。三是未来建设上实现战略融合。一方面,突出共同谋划,理清医院发展思路。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及省市区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启动对浦口分院中长期(2019—2030年)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多轮的分析研讨,形成了浦口分院的发展定位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突出共同建设,启动医院三期工程。省人民医院与区政府共同合作,计划总投资约31亿元,建设体量24.5万平方米的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三期工程,推动医疗技术、服务水平、辐射能力再上新高度,积极打造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区域样板。
三、构建区域医共体,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一是启动异地新建工程。2018年起,浦口区开展为期3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工程,对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环境进行重新优化布局,增加服务能力,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医养融合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以满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养融合的需求。同步做好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撤并、整合及新建工作,按照到2020年建成20个社区优质服务示范站的目标,坚持每年建设一批优质服务示范站。二是突出联动机制打造。充分发挥省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建立省人民医院、浦口区中心医院(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与浦口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紧密型医共体,进一步将二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沉到基层。在医共体单位之间,建立统一的检验、影像、心电诊断等远程共享服务中心,在省人民医院及浦口分院定期派出专家坐诊、组织大型义诊活动的基础上,布局实施联合病房、名医工作室、共享中药房等服务下沉工作。突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借力省人民医院及浦口分院的医疗资源,扶持基层现有专科建设,积极推进基层特色科室创建工作。三是优化人才强卫战略。针对基层医护人员短缺、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以根本改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人才短缺局面为重点,着力优化基层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区内人才“区管院用”,统筹使用,探索解决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招人难、留人难”的困局。借助省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师资资源,将浦口分院打造成区域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一步健全基层医务人员及村医培养教育机制,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
启东实施乡镇医院转型促医养结合发展
近几年来,启东市针对民营乡镇医院回收后的实际情况,紧紧抓住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契机,由市政府领导挂帅,成立10多家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积极推动乡镇卫生院转型医养融合项目试点。全市24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分院,现已转型7家。实施转型后的医疗机构集医疗、养老、康复、照护“四位一体”,显现出多重效益,实现了发展与共赢。
一、民生账:“医”“养”联姻,提高了家庭抗风险能力。医养结合让老人享受无缝隙衔接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护理院或养老院依托公办医院的强大医疗支撑,将医疗、康复、护理等在医院才能享有的医疗和护理服务纳入日常工作范围,让老人既得到专业的照料,也减轻家属负担,提高了家庭抗风险能力。近几年来,4家医养结合护理型机构共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418人。
二、经济账:盘活医疗资源,实现了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医养结合工作的推进,改变老人在大医院“押床”、加剧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促使基层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推进分级诊疗。同时在保留医院功能的情况下,盘活存量资源。4家基层卫生院在向医养结合护理型转型后都扭亏为盈,2016、2017、2018年4家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共节余分别为8万元、13万元、29万元。
三、人心账:成本优势,让农村老人同享幸福晚年。全市34.5万农村老年人有28万老人的收入来源是土地收入和每月一百多元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利用乡镇卫生院建设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在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物价成本等方面有相当可观的优势,服务收费水平比城市低一半多,从而降低他们的养老成本,提升了农村老人的生活幸福指数。
淮安市淮安区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投入600余万元对全区的预防接种设施进行升级换代,先后整体搬迁或原地新建10多家乡镇卫生院,总投资1.35亿元的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总投资近亿元的区妇幼保健院新院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近亿元的安宁疗护中心已经建成,总投资10亿元的淮安医院新院已进入内外装修阶段,总投资2亿元的长安医院即将开工建设。
二、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全区拥有三级专科医院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一所,今年将新创建车桥和施河两所二级医院,加上即将开工建设的长安医院,全区二级以上医院总数将增加到8所。区级医院先后投入1亿多元,配备核磁共振、64 排螺旋CT、高压氧舱、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大型高端医疗设备。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发展需要配备DR、彩超、电子胃镜等各类医疗仪器设备2500多台套。全区现有执业(助理)医师2089名,注册护士2050名,其他各类卫技人员1310名。全区规划建设两大医疗集团,全面启动医共体建设,开展淮安医院、施河卫生院和泾口卫生院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试点。同时,加大与上级医院医联体建设的力度,淮安医院先后与省人民医院、市一院建成医联体,并与上海长征医院、长海医院等城市三级医院加强技术协作,开设章健全教授名医工作室;楚州中医院加入东南大学中大医院、市中医院医联体,强化与大医院的技术协作。
三、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向上争取、区级配套以及单位自筹等多种方式,累计投入2700余万元用于区域健康信息化建设,建成功能齐全、覆盖全区、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积极开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大力推行远程医疗、预约诊疗等业务应用,推进实施了银医通工程,全面开展自助服务,真正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便捷就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