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123期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26日
目录
● 南京市建邺区创新医联体建设项目化管理
● 苏州推出补齐卫生资源短板新举措
● 连云港三部门力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淮安出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规
● 扬州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成效明显
● 启东全面推开乡镇卫生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南京市建邺区创新医联体建设项目化管理
近日,南京市建邺区邀请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省第二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市妇幼、市儿童、市胸科和市第一医院,明基医院等9家三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建邺区关于医联体建设项目化管理规定》《建邺区医联体项目化建设评审方案》《建邺区医联体项目化建设评审标准》。该区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充分挖掘上下级医疗机构合作潜力,各医联体单位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点、功能定位及发展规划,率先探索实施医联体建设项目化管理,旨在丰富医联体工作内涵,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建邺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同医联体核心医院共申报医联体建设项目40个,包括临床、中医、预防医学、科研、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等5个方面。按照“择优遴选、拓展范围、丰富内涵、合作共赢”的原则,从项目建设的基本条件、规划设计、组织管理和运行保障等方面进行评审,最终确定16个建设项目,给予617.55万元建设项目补助,其中补助最高的项目为82.23万元。建设项目于今年启动,以3年为一个周期。该区将每年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效果评估和考核验收,并根据考核结果拨付医联体项目经费。同时,将结合实际需求,每年追加建设项目,力争利用3年时间,形成医联体建设长效化管理机制,使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学术技术和管理能力达到先进水平,基本形成“一中心一特色”格局。
苏州推出补齐卫生资源短板新举措
日前,苏州市政府出台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1”是迁建1家疾控中心,在相城区择地新建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划用地约50亩,力争年内开工,2020年基本完成。“2”是新建2家三级医院,在相城区选址建设1家市属三级妇幼保健院,弥补全市无三级妇幼保健院的体系短板,项目规划用地约100亩,设置床位800张,2020 年基本完成;在吴中区太湖新城启动区规划新建1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重点发展肿瘤特色专科,项目规划用地约120亩,设置床位1000张,其中肿瘤科床位600张。“3”是提升三个方面服务能力,即提升苏大附属医院区域服务能力水平、市属医院专科特色水平、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标准与发展水平。
该市明确,到 2020 年全市医疗资源要素配置将实现“三提升一适宜”(即总床位数、社会办医床位数、基层机构床位数提升,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保持适宜)、“三加强一健全”(即加强苏大附属医院、市属医院、社区卫生,健全急慢分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基本建成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医养融合、疾病防控和持续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
连云港三部门力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日前,连云港市物价局、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出台《关于明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收费政策的通知》,从市级层面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统一签约服务包内容,制定签约服务收费标准,明确医保支付比例,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政策保障。
一、规范签约服务项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包、个性化服务包3大类,确定了各类服务包编码,并允许在主编码下,根据不同的人群和服务内容,自行增加子编码,为实施收费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制定签约服务包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其中市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为1个通用服务包+7个重点人群服务包;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包为建档评估、咨询指导、分诊转诊等健康管理内容,其中市区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包为4个重点人群升级服务包;个性化服务包由居民按《江苏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库》自主选择服务项目。
三、制定签约服务收费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不向居民收费,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经费支付,支付标准按《连云港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购买服务和签约服务付费标准》执行;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包收费标准根据价格权限由市、县分别制定,其中市区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糖尿病联合高血压4个升级服务包价格分别为72、105、97、184元。个性化服务包收费标准根据所选择服务项目现行医疗服务价格标准累加不高于80%计算。
四、明确医保支付比例。收费服务包,纳入医保门诊支付范围,按照门诊统筹相关政策进行结算,城乡居民医保在不超过统筹基金支付限额的情况下对服务包中可报费用按50%报销,职工医保在统筹基金起付线以上支付限额以下的范围内对服务包中可报费用根据不同参保职工、不同基层机构按50—70%报销。
淮安出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规
日前,淮安市政府出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着力提高医保覆盖面、保障水平、引导力和服务能力,加快形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一、城乡统筹提升覆盖力。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建立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医保制度整合后覆盖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所有参保人员,实行个人、集体或单位、政府多方分担的筹资方式,统一保障范围和支付标准,今年起执行全省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将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城乡居民医保协议管理范围。设立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实行市级统筹、分级管理,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建立市级调剂金制度,全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
二、健全机制提升保障力。形成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及“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多重保障机制。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70元,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240万元。原县区门诊特定项目(病种)范围由11—17种扩大到18种,符合政策的住院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以上部分,一、二、三级医院支付比例分别提高到85%、75%、65%。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83.55%和70.04%。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435万人,重大疾病保障由20类扩大到22类,对重点医疗救助对象等特殊群体起付线均降低50%,报销比例均提高5个百分点。
三、分类实施提升引导力。发挥医保政策的调节作用,支付政策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就医人员倾斜,明确30%以上的医保基金筹资总额支付给基层卫生机构。制定差别化的医保支付政策,参保人员在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发生的普通门诊费用等按照50%补偿,一般诊疗费补偿70%,未在首诊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医药费用不予补偿。医保报销政策上,一级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分别是二级医院的67%、三级医院的40%,报销比例比二级医院高10%,比三级医院高20%。促进双向转诊,未经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直接在市直及市内其他县区定点医疗机构、市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报销比例分别再降低15%和25%。
四、科学结算提升服务力。坚持以参保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支付方式对参保患者影响,积极探索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创新推广总额控制下按病种分值结算办法,根据不同疾病医疗费用比例关系,给每一种病种赋予相应的分值,各定点医院以出院病人累计的分值与医保经办机构按照预算的可分配基金结算费用,切实减少推诿服务、费用转嫁等不良现象。探索按病种、按人头、按床日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全市按病种付费数达892种,总额控制费用占基金支出比例为95.23%,通过结算方式创新,有效地发挥医保共济功能,促进了医患保“三方”和谐。
扬州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成效明显
近几年来,扬州市全面启动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每家中心覆盖2—3个乡镇,服务10—20万人口。每家中心一般设置病床100—150张,平均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投入约6000万元。实行以县(市、区)为主的分级投入政策,其中市级财政打破现有财政投入体制,直接对每个建成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实行以奖代补,对新(迁)建的补助2000万元,改扩建的补助1000万元,市财政总投入达3.2亿元,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约11.33亿元。打造覆盖2—3个乡镇的医疗中心、急救中心、产儿科中心、中医诊疗中心和儿童保健中心。18家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纳入以苏北人民医院、扬大附属医院为龙头的医联体,市财政给予派往成员单位专家每人每年10万元的专项补助,安排1000万元支持建设医联体分级诊疗信息平台。
一、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更加合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道路交通的改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中心使得农村居民获取优质医疗资源更加便利。以宝应县射阳湖中心卫生院为例,在中心建成投用之前,该镇居民到最近的二级医院需要耗费1—2小时的车程,而现在到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建设的射阳湖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只需要15分钟左右。
二、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进一步增加。18家中心建成投用后,总建筑面积27.39万㎡,总床位2017张,总覆盖人口约200万人,建筑面积、床位、服务人口分别较前增长104%、73.58%、33.3%。所有中心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完善设备配备,改善病房条件,配全包括CT、DR、彩超、胃镜、全自动生化仪等17种设备。
三、基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有效整合。以送桥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例,该中心由原高邮市送桥中心卫生院、郭集卫生院、天山卫生院整建制整合而成,将三家卫生院的中医科、妇产科、儿科、影像科等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整合,2017年9月底建成投入使用,整合后的送桥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和手术人次比原三家医院总和同期分别增长了27.42%、11.83%、58.06%,达到“1+1+1>3”的效果。
四、人才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随着深入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以及18家中心的全面建成投用和基层工作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2017年全市基层卫生人员总数较2012年增加近20%。高邮市和仪征市在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推行备案制管理,江都区对基层单位临床、影像、麻醉等紧缺专业新招录的大专生、本科生分别一次性补助6万元、12万元。2015年项目启动建设以来,18家中心累计新招录人员340名,累计定向培养大专本科层次人次274人,遴选出省、市级骨干医生120名,新招录医务人员100%参加规范化培训。
五、医联体帮扶工作成效明显。18家中心新设置一级科室8个,二级科室15个;新开展检查项目33项72205人次,开展新手术25项1519例; 2017年门急诊162万余人次,住院3.6万人次,手术7474例,比2015年同比分别上升13%,25%、10%。18家中心已累计创成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国家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1家,省示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省级特色专科7个,市级特色科室18个,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
六、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满意度大幅提升。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陆续投用以后,硬件条件和自身软实力双双提升,群众就医负担大大减轻,对区域中心的信任度不断提高。2017年,扬州市城乡居民在县域内就诊比例达90%以上,其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比例达58.8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建设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沉甸甸的“健康红利”,群众对医改获得感明显提高。
启东全面推开乡镇卫生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近日,启东市全面部署推进全市乡镇卫生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工作,计划今年4月底前完成乡镇卫生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全面实现基层卫生院一体化管理,促进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中心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延伸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构建。
一、统一发展规划。乡镇卫生院医联体由建制镇中心卫生院及其下辖的分中心、分院组成。在保留分中心、分院机构设置并确保有序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确定发展方向、学专科建设、等级医院创建、示范创建等目标要求,注重整体发展,突出中心优势,完善体系建设,形成中心主导、分中心分院协同发展的模式,强化基层基础,提升服务能力。
二、统一人事管理。乡镇卫生院医联体实行编制、岗位和人员统一管理,根据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原则,在核定编制范围内,根据岗位需要合理配置本部和分中心分院岗位和人员。鼓励业务骨干、全科医生向分中心、分院合理流动、有序轮转。
三、统一财务管理。乡镇卫生院医联体实行“一本账”管理、“一支笔”审批,分中心分院不再单独设账本和财务室。根据医院运行需要,制订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资产管理权、资金使用权、财务审批权。
四、统一资源调配。按照集中高效原则,乡镇卫生院医联体统筹安排本医联体设施设备特别是医疗器械的调度和管理。
五、统一绩效考核。乡镇卫生院医联体按照“一盘棋”要求,合理确定本部及分中心、分院的绩效考核。突出绩效分配导向,鼓励医职员工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充实健康管理服务团队,探索推行村卫生室网格化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