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工作交流
深化医改工作专刊(2025年第一期 总第298期)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 2025年4月23日
目 录
● | 徐州市出台深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十项新举措 |
● | 盐城市大力推动数字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
● | 扬州市数智赋能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
● | 南京鼓楼医院积极构建国际交流新格局 |
徐州市出台深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十项新举措
近期,徐州市印发《关于深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近期十项举措的通知》,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
一、进一步推进一体化管理。一是统筹岗位设置和管理。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岗位一体化管理,打破现有单位、科室、身份限制,实现人员上下合理轮岗、有序流动。二是推动一体化人才招引。由市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医疗集团名义统一对外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进行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三是推进同质化管理。集团各机构在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安全、双向转诊等方面执行统一标准、实行统一管理,牵头医院对于集团内分院等级医院创建、基层医疗机构项目申报等给予一体化协调支持。四是完善干部任用和资金保障机制。对纳入职数管理的医疗集团分院院级领导班子干部选拔由医疗集团党委提出意见,商相关县(市、区)委组织部意见后,由双方联合组织开展考察,并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任免。各县(市、区)严格落实对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政策,按原渠道足额安排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医疗机构各项补助资金。
二、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一是推动转诊激励政策落实到位。完成医保结算系统内城市医疗集团连续计算上下级住院起付线模块设置,明确按规定上下转诊参保人员的住院起付线标准,医疗集团内部下转患者住院报销比例上浮2%。二是优化双向转诊考核机制。设立集团双向转诊人员特别是下转人员考核指标,确保集团每年双向转诊病人实现一定幅度递增。双向转诊病人比例或递增幅度未达到相应要求的,年度评估原则上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三是探索实行打包付费。选择医疗集团内部分医疗机构,试点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按人头付费,逐步推开门诊按人头付费,建立“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的打包付费机制。
三、进一步强化数智赋能。一是尽快推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以市级卫生健康信息平台为载体,打通成员间业务系统,搭建统一的集团化临床数据中心和信息集成平台。二是推进集成化检验中心建设。搭建统一的集团检验信息平台,各分院检验外送标本统一送检、统一检验、统一查询、统一打印,推动形成“患者不动、标本动、信息动”的便民服务模式。三是探索人工智能(AI)赋能创新。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深化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与临床医学深度融合。加快推出AI应用新场景,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质效
盐城市大力推动数字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近年来,盐城市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大力推动数字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区域检验、网络心电、影像云诊、智慧急救、远程会诊、集中审方、健康随访、医护调度、药物配供、消毒供应等“十大中心”,将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联成“一张网”,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4年,全市县域就诊率达93.1%,二、三级医院下转患者同比增长38.7%;基层医疗卫生诊疗量占比68.6%;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就诊比例75.6%。
一、加快推进医共体建设重点任务。一是加快科学布局。全市共建成15个县域医共体,实现对163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228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二是加快数字赋能。在原“十张网”基础上,持续提档升级,推进“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东台市优化医共体“十张网”20个共享中心建设,着力建设转诊服务中心、健康随访中心;滨海县增建风险管控中心、病理中心、中医智慧煎药配送中心,推动村级远程心电全覆盖,并初步实现民营医院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实时传输。2024年,盐城市通过医共体“十张网”为基层出具影像、心电、检验诊断报告份数73.59万份,为基层集中审方1187万份、处方合格率95%以上,为基层配送药品1.9万次。三是加快资源下沉。2024年,医共体牵头医院选派244名骨干到乡镇派驻服务,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在基层建立专家工作室175个,帮助基层提技术、带队伍、优服务。常态化开展市、县、镇、村巡回医疗,服务群众近30万人次。强化“联合病房1+1”建设,推动形成“疑难重症救治在牵头医院、康复在基层机构”的有序就医格局。
二、加强分级诊疗内涵建设。一是突出龙头带动。牵头医院新增三甲医院2家,三乙、三级医院各1家;建成9家县级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8家县级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2家省市级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建成省级重点专科10个,市级重点专科136个;建成名医工作室308个。2024年,牵头医院共开展三、四级手术14.1万例,同比增长10.1%。二是做细会诊转诊。依托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全市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各地成立会诊转诊分中心,构建集多学科会诊转诊、医疗咨询、医保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效平台,畅通上下转诊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连续的服务。三是夯实基层网底。建成省社区医院102家、覆盖率62.6%;建成省基层特色科室26个、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18个、功能中心15个、省基层慢病筛防中心4个;全市基层机构服务能力达国家推荐标准的基层机构达144个、覆盖率88.3%。
三、深化医防融合。一是完善融合机制。出台医防融合工作方案,完善医共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试行疾控监督专员制度,累计选派76名疾控监督专员,赴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派驻服务,做到“人员通、资源通、信息通”。二是做实肿瘤防治。针对肿瘤患者转外就诊率较高现状,实施老年人肿瘤标志物筛查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已筛查60-69岁人群10.6万人,发现高危人群近0.8万人。在成立全市肿瘤诊治中心基础上,各地依托牵头医院成立9个肿瘤诊治分中心,构建全市肿瘤防治综合体系。三是做精健康管理。围绕重点人群开展疾病预防、筛查、诊治、护理、康复等一体化服务,将体检、门诊、疾病筛查中发现的高危人群,及时推送至各医共体健康随访中心进行分类管理,由基层网格和专病小组进行主动干预、健康随访,防止“小病”拖成“大病”。
扬州市数智赋能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近年来,扬州市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国家示范项目为契机,数智赋能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分级诊疗实施成效。
一、创新打造“云上医联体”。创新建设融合分级诊疗的互联网医院,实现“云门诊、云会诊、云查房、云上转、云下转、云检查、云教学、云透析”等八大功能。2024年,苏北人民医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开展云门诊、云会诊16.7万人次,云检查2.8万例,服务量居全省前列。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成覆盖11家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影像协作网,年均出具远程报告超4万份,实现“基层拍片、三甲诊断”,有效提升基层首诊能力和群众获得感。
二、实现数据共享“一网通”。建设医疗集团双向转诊平台,集团单位共享病历档案、专家号源、检查、检验、床位等资源,实现双向开单、预约挂号、预约检查、预约床位、预约手术等多种功能,推动线上线下业务贯通、诊疗信息共享。同时,建立电子双向转诊系统,便于医院将适宜病种患者下转至基层机构继续治疗。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成员单位通过双向转诊平台,帮助患者预约苏北医院专家、开立检查检验单和双向转诊单等;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和扬州市中医院建立相关制度和流程,实时为患者预约牵头医院的检查检验项目。2024年,3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双向转诊49604人次,其中上转29171人次,下转20433人次。
三、建立智能预警“监测网”。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数据驱动、多方协同”原则,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支撑,构建“一平台、两体系、三协同”(即区域医学影像设备质控管理共享平台,设备运行监测体系、质控同质化标准体系,数据采集协同、运维管理协同、结果互认协同)的质控管理框架。目前已实现CT、MRI等设备数据实时解析与传输,并可基于AI算法实时推送设备异常告警信息。此外,牵头医院为医疗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远程质控检测、故障排查服务,累计解决设备异常问题372项。
四、着力搭建“重症一张网”。以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为核心,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千县工程”重症监护中心建设要求,整合重症医疗资源,将全市939张重症病床全部纳入“同质化”管理和线上质控监管范畴。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由上级医院进行全面托管,提高重症救治效率,守护重症救治“生命线”,打造患者安全“救命网”。今年以来,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顺利通过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期评估;江都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创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南京鼓楼医院积极构建国际交流新格局
近年来,南京鼓楼医院牢牢树立大气、包容、开放、活力的对外开放理念,加快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着力打造国际化友好医院。与国外21家国际顶尖单位结为友好医院,范围覆盖五大洲14个国家。加强与国际优质医学资源的紧密合作,长期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以色列舍巴医学中心、泰国诗里拉吉医院、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国际大学医院等开展深度项目合作,不断扩大医院国际影响力。
二、持续开展品牌交流活动。连续四年举办“鼓楼医院国际视野周”,每次活动持续一周,共计近百位外籍专家参加。持续开展“对话克利夫兰”“英国院士鼓医行”“国际伙伴计划之新加坡专场交流会”“舍巴医学中心培训项目”等品牌交流项目,营造浓厚国际学术交流氛围。
三、加快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制定《国际(地区)交流支撑计划》,已资助近百名医疗骨干赴国(境)外顶尖医疗机构进行中长期研修。全面发挥国际尖端人才引领作用,聘请20余位外籍专家建立海外专家工作室,对医院骨干人才进行业务培训和科研指导,并聚焦国际“卡脖子”医疗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加大国际化人才梯队储备,开设“青年人才英语集训营”,鼓励后备人才积极申报各项政府留学项目,不断拓展人才国际化视野。
四、积极参与援外医疗项目。常年选派专业人员赴非洲、南美洲等地开展医疗援助,牵头成立“中国(江苏)-桑给巴尔宫颈癌防治中心”,开设“中国(江苏)圭亚那医师专科研修班”、“一带一路”国家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班,举办“一带一路”疼痛技术交流周等,不断提升当地医疗技术水平,获得当地政府和患者的高度评价。援桑给巴尔医疗队被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