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身边榜样>

“江苏好医生、江苏好护士”南京市急救中心:用高效织密健康安全保障网

2024-04-28 11:46 来源: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由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两个卫士”建新功——第四届“江苏好医生、江苏好护士”全媒体行动,深入各地访谈一线卫生健康工作者,讲述白衣天使“做维护核心的忠诚卫士、做守护群众的健康卫士”好故事,展现新时代江苏好医生、好护士风采。

今天,我们走进南京市急救中心,了解这支始终奋战在急救第一线的团队。

分秒必胜

织密“生命救护网”

南京市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南京市急救中心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即从接到电话至救护车抵达现场的时间,约为14分钟。这“14分钟”,普通上班族可以在早高峰里买一份早饭,出租车司机可能刚等了几个红灯,但对急需救命的患者而言,这“14分钟”度秒如年。拉响警笛、飞驰在街上的南京120,用规范、高效的应急处置为全市人民织密健康安全的保障网。

早晨7点40分,57岁的急救医生何建军刚结束了夜班,他在位于丁家桥的南京市急救中心城中分站工作。“从昨晚8点开始,连续出车8次,12个小时几乎都在急救车上度过。夜班期间,出现了包括外伤、呼吸困难、心脏问题以及老年人因室内温度原因引发的肺部感染等紧急情况。”老何说,与时间赛跑,就是急救员的工作日常。

全力以赴

只为更好地守护

早班接班医生朱文斌,今年37岁,在城中分站已经工作了7年。朱文斌介绍,急救班组通常包括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两名担架员,其中一名担架员还担任司机的角色。“我们站点位于南京老城区,周围多是没有电梯、楼道昏暗的老房子,这给急救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难。” 

朱文斌还分享了一个担架员保护患者的故事。“当时,我们用担架抬着受伤老人已经走到一楼,但由于视野不清,担架员在最后一个台阶踩空了。摔倒的瞬间,担架员下意识地把铲式担架的一头搁在自己的胸口,让患者和担架压在自己身上,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患者的安全。”这个细节不仅感动了同事们,也深深打动了患者家属。 

早班接班后,朱文斌掏出手机查看派车任务,意外发现班组已有40分钟没有接到新的出车任务了,他说:“这不常见。”然而不久后,朱文斌的电话和值班室的派单呼叫机同时响起,这是南京火车站打来的急救电话,在一列从拉萨开往上海的火车上,一位乘客腹痛难忍需要急救,而列车将于8点50分停靠南京站。 

出车不到10分钟,急救车到达南京站南广场。在车站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急救员们迅速到达站台。列车停靠后,急救班组立即赶到患者所在的4号车厢内,一名中年男子正痛苦地蜷缩在卧铺上。 

朱文斌询问了患者的病史,初步判断是肾结石引起的剧痛。他将获取的信息输入信息平台,并发送给就近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救车以最快速度将患者送达中大医院后,他与接诊医生进行了交接,顺利完成了院前急救任务。

团结协作,精益求精

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在南京市急救中心的接线调度大厅,电话不停响起,所有急救电话都在这里接听,车辆的调度指令也从这里派发。接线员田苗的左手食指始终放在接听按键上,确保电话能即时接通。 

在调度员面前的两台显示器上,分别显示着打进急救电话的患者地址,以及就近匹配的急救车辆的实时位置。田苗介绍:“市区位置比较好找,地图导航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到患者,但如果涉及六合、江浦、江宁、高淳和溧水等地区,则需要调度员进一步了解,以识别打进电话的方言所说内容。” 

2023年,南京市急救中心共接听急救电话68.03万个,日均呼入1864个;急救出车共22.10万趟,日均出车606趟,单日最高出车量达748趟。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高飞表示,这些数据都是整个团队通力合作,不断努力得来的。 

高飞表示:“一个城市的急救水平,代表了该城市的卫生健康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南京市急救中心的宗旨是让老百姓满意,如今,老百姓对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这是每一位南京急救人全力以赴取得的成绩。”

来源: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