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走进墟沟,品读家医故事
发布日期:2023-08-16

(健康报:2023-8-15)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近6年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两条线:一条是情感链接,一条是业务创新。这两条线并非平行向前,在更多时候是合二为一,构成了颇具当地特色且具活力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连云港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董青感慨:在这里,家庭医生与居民有了感情的联系,彼此有了很强的信任感。

近日,健康报社调研采访团队来到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亲身感受到董青所说的这种信任感:医务人员的笑容饱含热情,前来就诊的居民像串门儿一样放松,医患间的诊疗问答像邻里间的一句句家常话。

“海霞一会要来”
  早上7时多的连云港,太阳已升高。80多岁的李老先生从菜市场回来时,除了中午要吃的茄子和小白菜苗外,从不吃水果的他,今天还买了苹果、香蕉、桃子、葡萄,右手提的袋子里装得鼓鼓的。
  “海霞一会要来?”一身碎花长裙的老伴笑着问。

“嗯呢。一大早发信息问咱们在不在家。”

海霞全名吴海霞,是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她每月都会来李老先生家串门:有时测个血糖,有时量个血压,有时送去一些老人长期服用的药品,有时就是单纯坐坐、闲聊几句。
  同样,吴海霞也定期到杨老先生的家里看看。家住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面小区的杨老先生已小脑萎缩数年,常年卧病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子女又长期外出工作,只有年老体弱的老伴陪在身边。吴海霞带着团队主动上门签约,还悄悄为杨老先生垫付了个性化签约费用,并邀请医联体专家上门查体。
  吴海霞说,上门服务的不止她一人,入户服务已经成为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常规动作,“每天都有医生、护士到居民家里去。近的步行,远的中心派车”。
  在该中心发放的宣传册上,留的都是医生的私人手机号码。刚开始很多医生不能理解:“把私人手机号码留下,半夜来电话怎么办?”后来,大家发现,不仅半夜接到的电话极少,打来的确实基本都有急事,而且通过这种贴心服务,赢得了居民信任。
  6年前,该中心每天只有三五个人就诊;如今,门诊每天就诊人次有700多,还开设了50张住院病床和几十张家庭病床。现在,周边小区的很多居民一说起中心的医生,就说这是某某医生、那是某某医生,像自家人一样门清儿。
  “为什么不来呢”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和健康指导等。与集中时间、专门提供体检服务的做法不同的是,在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都是体检日。不过,该中心定了上限:每天体检不超过30人。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当天不足20人的体检从7时30分一直忙到了接近下午1时。其间,最关键的是医生的提醒:“您的颈动脉有斑块,要不要去中医科调理一下?”“血糖不低呀,内分泌的专家正好在这里坐诊,您去看一看。”“牙龈都这么肿了,很疼吧,要不要带您去口腔科瞧瞧?”……
  国家鼓励地方创新“防治结合”方法,该中心便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抓手,延伸医疗服务。“当然,所有服务的延伸都以‘居民是不是有需求、能不能得实惠’为落地标准。”吴海霞说。
  该中心将体检、访视、接种等每一个公卫服务环节,变成了生发医疗服务的种子,成为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续签、管好居民健康的难得机会。医务人员热情而及时的提醒,让老人感受到了重视。更重要的是,体检中发现的一些小毛病,也被尽可能早地管了起来。
  家庭医生签约的目的是为签约居民提供基层首诊、基础医疗、基本公卫等健康服务。但每名服务对象的需求不一样,比如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好的只需提供定期随访、复查和用药指导服务;有合并严重并发症的,则需要转诊或建立家庭病床。因此,个性化服务包要随着居民需求做增减,这也被称为“点单式签约服务”,即通过设计多样化服务包,丰富签约服务内容,供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协商后灵活组合。如此,“医疗+公卫”的理念,具象化在了个性化服务包上。目前,对服务的居民,无论是慢性病患者、孕产妇,还是老年人等,该中心都在用“医疗+公卫”的模式进行管理。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始在20个省份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江苏省是其中之一。2022年,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确定为江苏省试点建设的社区医院之一。这一年,该中心点单式签约人数达到26971人。连云区在该中心的带动下,这一年点单式签约人数达到33588人。
  调研采访团一行随机来到该中心东园分中心,周莹名医工作室就开在这里。连云港市第一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周莹每周三上午来这里坐诊。“此前一段时间,发现肺结节等患者变多,干脆把周主任请来,居民不用舍近求远去大医院了。”吴海霞笑着说,专家愿意来的前提是中心的检查检验质量经得起与大医院的比对。
  服务种类多与高质量叠加,就这样赢得了居民的口碑。“大医院能看的毛病,这里也能看得好,而且收费低、报销比例高,为什么不来呢?”手拿血常规化验单的王阿姨和记者聊了起来。
  “终于做回专业了”
  还未走进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大家就闻到了浓浓的中药味。这家拥有29名医务人员的中医馆,在当地小有名气,一天服务200多人次。
  说起这家中医馆,还有一段小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位老人的半边脸总歪着。一天,在小区门口溜达的他,不经意间走进了这家“小医院”。热情的小马医生接待了他。“完全是因为这孩子的好脾气和热情,才决定在这里试试。”这位老人坦诚地说,“当时不相信会被治好,反正跟孩子聊天很舒服,抬脚就能来,试试呗。”
  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太大起色。老人有点儿急了。小马还是笑眯眯的,不急不慢地安抚:“叔叔,一个月都治了,咱们再坚持坚持。”又过了半个月,老人歪着的半边脸,有了改善的迹象。这时,这位老人终于有了笑容。
  3个月后,老人的面瘫症状消失了。“一点都看不出来吧。”自己揪着之前那边“不听话”的腮帮子,老人神气起来。现在,他时不时会来中心转转,多半不是因为来就诊,就是走一圈,跟医生护士打打招呼。
  小马医生,名叫马晓佳。2017年,中医馆从该中心的全科医学科独立出来。“终于做回自己的专业了”,小马和另一位中医师回归老本行。
  为了让年轻医生能稳稳当当在在喜欢的专业里做出名堂,该中心没少花心思:先送小马到三级医院学习进修了一年;回来后,让她每周跟诊社区请来坐诊的中医专家。与专家形影不离的她,如今已进入跟诊的第4个年头。她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短期进修、自我学习等都是马晓佳的日常。
  “大家都在提高”
  如何培养自己的医生?吴海霞用的是从连岛带来的经验。
  2016年,当时身为连云区连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吴海霞,满心欢喜地迎来了三级医院的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他们分别成为中心的执行主任和护理总长。吴海霞的底气,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家层面释放出的政策信号。这一年年底,全国共有205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医联体试点。
  医联体送来的专家,成为中心培养自己人才的现成帮手。专家不仅坐诊,更带徒弟、带团队。与连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地处城市中心位置的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就有三级大医院,专家来去更方便。
  社区毕竟不是大医院,专家来了只是漫漫长路的第一步。他们愿不愿意安心在社区、愿不愿意“传授真经”,影响因素很多。除了专家情怀、政策支撑外,中心和“徒弟们”的态度更为关键。
  记者看到,在专家身边,总有一位寸步不离的医生。他们不仅学技术,也做服务,除记录、辅助检查等,还有很多琐碎的跑腿工作。“过饭点了,点了些对专家胃口的饭菜。”下午2时20分,一名刚取回外卖的年轻医生说。
  像周莹名医工作室一样的牌子,在该中心还有10个。目前,这11个市级名医工作室、30多名专家,带着团队、带着特色技术,在该中心长期看诊、带徒弟。
  除了请来的专家、自己培养的苗苗,也有三顾茅庐挖来的人才,还有全靠该中心魅力吸引来的二级、三级医院跳槽来的人。现在的中心检验科主任闻邦跃就是第一批来该中心义诊的专家之一,也是吴海霞花3年时间软磨硬泡来的人。现在,该中心已有从二级、三级医院跳槽来的医护人员35人。
  在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参加培训是家常便饭。工作繁多,再安排外出培训,人员因此更是吃紧。不过,大家怨言很少。“今天,挤出时间让他去培训。明天,他也会挤出时间让我们去。大家都在提高,不提高就要被淘汰。”抱着一摞资料正往4楼走的王护士说。
  “不少医务人员回家以后会看书,还会参加一些线上课。”吴海霞介绍。
  “重要的是愿不愿干”
  学习热情如此高涨,其实都是环环相扣的。最关键的一环,非绩效考核制度改革莫属,它激活了该中心的所有环节。
  该中心在全市率先试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每月考核兑现”,直接推动连云港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的政策于2018年落地。这意味着,在连云港,家庭医生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签约服务中取酬,其签约服务费扣除成本后100%发放,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刚开始时,观望者居多。但当有人除了工资,通过签约服务一个月多拿了200元钱,下个月又多了400元时,大部分人坐不住了。有一年,该中心调研居民需求后发现,不少人有口腔问题。于是,在绩效考核中随即增加口腔科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同时,吴海霞动员现有骨干护士进修口腔护士,进修期间待遇不减。口腔科就这样从无到有,不到两年时间,业务量就超过辖区内一家二级医院口腔科的业务量。
  该中心之所以能在绩效上“大破大立”,与背靠的“大树”——连云区有很大关系。“连云区真正做到了‘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投入、机构保障全部到位。”董青说,不管是连云区卫生健康委,还是连云区财政、人社部门都非常支持。
  连云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李翠玲介绍,区财政按照编制数,足额保障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还剥离了原来基层离退休人员的费用,减轻了中心负担;不打折扣地落实“二类绩效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提高到其他事业单位的180%~190%,并实行全区统筹。同时,允许基层用收支结余的50%奖励发放至个人,对综合考核第一的中心再增加1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绩效单独计算,不占用普通职工可分配的绩效工资总量。
  吴海霞表示,服务种类多、质量好、患者满意度高的全部叠加奖励;考核不过关的,则加倍扣。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这根指挥棒全面落地后,医务人员都愿意往居民堆里扎,工作劲头也比之前足了。
  连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收入也有了提高:2022年,基层医务人员年人均收入为11.8万元,年均增长15.2%。其中,全科医生人均收入为18.1万元,年均增长17.6%;基层骨干人才人均21.4万元,年均增长19.9%。
  如今,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人数由6年前的27人增加到112人,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其中,中高级职称比例由原来的不足20%增加至61.5%。“没什么是干不好的,最重要的是观念上愿不愿干、想不想干。”吴海霞表示,最重要的就是绩效管理和人才培养,这两件事做好了,好多小事就迎刃而解了。

记者手记

居民需求是干事成事的着眼点在连云港市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期间,记者听到这样三件事:

第一件是为了提高生化检验精准度,中心主任吴海霞带着检验科四处筛选比对,购买来了精准度高的设备。

第二件是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园分中心刚成立时,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叫社区卫生服务站,那样不仅办手续更方便,而且员工人均至少有1.5万元的政策补助;如果建成分中心,按规定就不能得到这部分补助。按分中心6位员工算的话,每年就损失9万元政策补助。

第三件是居民提出需求,该中心在评估病情后,会提供合适的入户服务。出诊时一般会派出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有时候还会请医联体专家一起,但是不管是几名医务人员上门,出诊费只收35元。现在,入户服务已是常态,几乎每天都有。

这三件事,从表面上看,哪一件对社区中心来讲都不划算,甚至吃了亏。但吴海霞说,生化设备跟不上,检查结果不被大医院认可,居民对中心的信任度就会降低,就会跑去大医院看病;如果东园分中心叫卫生站,是能拿补助,但服务站与中心的医保报销政策不一样,比如,服务站不能实现慢病长处方的医保报销,居民利益可能会因此受损;虽然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入户半天可能只服务一位患者,在单位可以服务更多人、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但行动不便的居民就不方便了。方便居民、方便患者,以居民需求为指挥棒,是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干这三件事的着眼点。用吴海霞的话说,重要的事情不是自己手里有什么,而是身边的居民需要什么。奔着这个目标,该中心一点一点精准布局资源,调整策略,尽可能满足居民需求。

该中心医务人员吃亏了吗?答案是:没有。据吴海霞介绍,社区医疗卫生工作做好了,赢得信任了,居民纷纷来签约,签约服务收入上去了;社区医疗卫生工作做好了,政府各种鼓励、激励措施和政策支持也跟上了。现在,整个中心,人心思干、人心向上,发展局面积极向上。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成长进步给人们的启发在于,居民的需求永远是做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事也要谋势,谋眼前更要谋长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