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276期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5月12日
目 录
● 副省长夏心旻专题调研扬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 南京探索慢病运动健康干预赋能家庭医生服务
● 连云港积极推动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
● 东台建立区域审方中心助力合理用药服务能力跃升
● 无锡市中医医院扎实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
副省长夏心旻专题调研扬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日前,副省长夏心旻赴扬州市专题调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夏心旻先后实地调研苏北人民医院、即将投用的市妇女儿童医院、花都汇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市公共卫生中心。
在苏北人民医院,夏心旻走访医院门急诊、抢救室、入院服务中心、围手术期管理中心、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等,详细了解医院急诊分诊、急救能力、重症医学救治能力储备情况,听取入院服务等五大服务中心和互联网医院建设情况汇报。他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诊疗、远程诊疗及其配套服务,实现各县(市、区)医疗机构数据信息共享,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切实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在市妇女儿童医院,夏心旻查看项目建设和内部功能分区情况。他指出,要通过与顶级医院合作,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力争打造成为专科区域医疗中心,为扬州市乃至周边地区妇女儿童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
在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城北街道花都汇社区卫生服务站,夏心旻详细了解服务站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团队和辖区重点人群慢病管理服务情况。他强调,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织密织牢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网底”,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对居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在扬州市公共卫生中心,夏心旻听取扬州市近期传染病防控工作汇报,了解该市核酸检验和基因测序能力情况。他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工作,根据病毒变异情况和人群抗体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他强调,要探索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路径,创新医防融合机制,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省医改办主任、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谭颖参加调研;扬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锴竑,副市长刘流等陪同调研。
南京探索慢病运动健康干预赋能家庭医生服务
近年来,南京市率先开展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慢病运动健康干预试点,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运动健康干预有机融合,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部门联动,强化共建共管。将“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建设健康南京的突出位置,出台《关于推动体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成立由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等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选择栖霞区迈皋桥、雨花台区岱山、溧水区和凤等3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开展基层慢病运动健康干预试点。各试点单位成立慢病运动健康服务领导小组,主任(院长)担任组长,分管主任(院长)担任副组长。
(二)统一标准,规范运作流程。各试点单位合理布局,将场地划分为运动前筛查评价区、体能测评区、运动健康服务区及康复治疗促进区,设计个性化服务标识、流程及指引。配备基层医疗运动健康管理一体机,促进“体育+医学+互联网+”技术应用。打造标准化“两融三合四新”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即运动和卫生健康相融合;综合运用慢病管理、运动康复和中医药技术;团队新、打造拥有“防治康管护”全流程服务能力的专业优质人才团队,理念新、围绕“家医亲密”理念创新服务,技术新、发展“运动损伤”治疗技术为安全运动护航,科技新、智能信息系统助力慢性病患者“快乐运动”“安全运动”。
(三)组建团队,提供专业服务。各试点单位按照专业、专职和专注的岗位要求,组建含全科医生、运动处方师、运动指导员、护士、健康管理师、上级专家等人员的体卫融合团队30个,占试点机构家庭医生团队的15%。组织试点单位选拔优秀团队成员参加省、市运动处方师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有25名运动处方师、45名体育运动指导员完成继续教育。同时,邀请中大医院、市中医院等10家南京地区医联(共)体二、三级医院的17名专家定期到试点单位坐诊,进行技术帮扶。各试点单位对门诊、住院患者及时筛查登记,建立慢性病患者健康运动干预信息档案,将公共卫生服务与运动促进健康等专科门诊有机结合,加强慢病患者随访,实时监测血压、血糖、血氧、血脂等指标,有序开展“筛、测、指导”。
二、取得成效
一方面,慢病运动健康干预理念逐步强化。通过举办健身健康知识讲座、广场宣传、微信公众号、科普展览、“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倡导运动干预理念,鼓励居民固定时间打卡,增强运动积极性。将“运动干预”加入健康清单,各试点单位积极探索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骨质疏松症等慢病运动促进健康新思路,指导慢病患者科学健康锻炼。
另一方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效明显提升。积极拓展个性化运动干预签约服务内涵,为慢病人群及亚健康人群制定家庭医生体卫融合签约服务包41个,占个性包的24.26%。截至今年4月,全市体卫融合签约1586人,其中慢病835人;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7314份,慢病运动干预服务达11194人次。
连云港积极推动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连云港市深入推动医疗卫生健康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积极打造数字健康“连云港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一体化”,建成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统筹推进卫生健康系统市县乡村“一体化”建设,实现管理、业务、服务和运维四个“一体化”。建立全市统一的卫生专网,市、县(区)数据中心实行集中托管,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近2000个医疗机构之间高速互联互通。建成全市卫生健康数据容灾中心,解决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和二级医院(包含民营)实时灾备问题,实现对医疗机构数据的读写分离和安全防护。建成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完成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汇聚。
(二)突出集约高效,推进业务系统高水平建设。建成并升级全市统一的基层综合业务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统一支付系统、远程医疗平台、基层医学影像和检验系统。助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电子病历6级、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智慧医院3级,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电子病历5级,市妇保院完成电子病历5级评审程序;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在全省率先启动互联网医院,目前全市累计建成10家互联网医院,为居民提供线上复诊、药品配送等服务达4万余人次。
(三)聚焦便民惠民,强化信息系统务实应用。推动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对外发布应用46个,发布服务接口282个,提供共享交互服务24亿次;2022年,向市大数据中心提供数据2.9亿条。将居民健康档案向签约居民、医生、120急救等开放;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间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等信息调阅共享和重复检查、检验、用药等提醒服务。患者在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看病就医,通过“健康连云港服务号”等入口,即可享受预约/实时挂号、在线缴费、实时报告查询、候诊排队查询等全流程服务,还可查询历次就诊处方、门诊住院记录、体检报告等历史诊疗信息。
二、取得成效
一方面,居民健康信息得到有效汇集。截至目前,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共汇聚信息50亿余条,形成432万余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为94%,在辅助医生诊断、减少重复检查、减少患者费用支出、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便民服务平台注册用户342.39万,绑定人数417.91万人,覆盖全市常住人口比例为90.85%。
另一方面,数字健康影响力有所提升。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被评为2020年智慧江苏重点工程,医疗便民服务平台获2021年全国优秀案例,远程医疗平台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列入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近两年,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均进入全国地级市排名前20位。
东台建立区域审方中心助力合理用药服务能力跃升
近年来,东台市积极创新“互联网+药学服务”模式,依托市人民医院成立区域审方中心,借助信息化平台,整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探索提供互联网和远程药学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医疗机构全部覆盖。全市431家医疗机构,包括2家医联体龙头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2家专科医院(市妇保院、市三院)、6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17家基层卫生院、328家村卫生室、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63家民营医院及诊所,均已纳入平台管理。通过“系统审核+人工审核”模式,对全市所有医疗机构的每张处方(日均处方量1.5万张)进行前置审核,减少用药错误,提高处方质量。
(二)实行规范集中管理。以“精准用药、精细指导、精确治疗”为目标,以“三合理”为要求,以药品说明书为基准,结合临床用药实践,编撰药品规则库和审方规则库。同时,从市人民医院抽调10名临床药师组成人工审方小组,实行集中办公、集中审核、集中点评、集中反馈,负责对不合格处方进行分析、点评、反馈和答疑。平台在自动识别出不规范处方后,会分级别进行警示干预和拦截;对不能直接判断的处方,将推送至药师进行人工干预判断;所有处方都需经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后续的收费和调配环节。
(三)三级联动信息共享。市-镇-村三级联动,医共体内医疗机构使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标准化患者健康信息平台,对患者各类医疗信息(包括药品信息、疾病诊断编码、实验室数据及检查报告储存格式等)统一填报标准,实现医共体内医疗机构间信息互联共享。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均可直接开到龙头医院的用药目录。全市电子处方已实现“全域一张网、审核一标准、监管一系统”。通过对市域内患者的所有诊疗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就诊曲线、用药习惯、用药效果,结合随访服务,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用药指导,进一步提高用药效率,降低用药风险,促进居民形成科学用药、安全用药理念。此外,联合市药物配供中心,有需要的患者还可申请送药上门服务,由专业物流公司取药送药,集镇区域直接送至群众家中,村级送至村卫生室,由村民自取,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医药服务。
二、取得成效
一方面,处方合格率大幅提升。通过对区域内医疗机构用药的全面管控和指导,全市医疗机构处方合格率由中心成立前的51%逐步提升至目前的90%以上,抗生素使用强度、大处方及辅助用药使用明显下降。同时,有效保障跨医疗机构患者的用药安全,进一步避免和减少了因不合理用药可能产生的医疗事故和生命健康威胁。
另一方面,优质药学服务直通基层。中心助推全域药学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帮助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可靠、更加持续、更加便捷的用药保障。
无锡市中医医院扎实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
近年来,无锡市中医医院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引擎,扎实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龙头引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发挥核心医院龙头作用,整合二级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市中医医院城市医疗集团,通过专科结对、专家驻点、专业指导、建立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打造医联体“升级版”,与2家区中医院探索“府院合作”、紧密型医联体试点建设。建立12个基层中医特色专科和16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站,提升基层中医馆、中医阁医疗服务能力。探索医联体中药资源共享新模式,将医院中药自制制剂调剂至医联体成员单位。深化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开设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联合门诊,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疼痛等,运用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提供一站式、定制化、个体化诊疗。
(二)聚焦医保管理,提升内生发展能力。探索按病种付费模式,制定优化中医优势病种诊疗及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严格规范执行。2022年,全院累计优化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47个,新增优势病种诊疗方案3个,中医优势病种出院人数占比达70.47%。调整收入结构,鼓励疑难危重患者收住,鼓励开展三四级手术。控制运行成本,以优化临床路径为抓手,促进合理测算病种成本、合理使用药品耗材。成立招采中心,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质效。强化内控监管,开展医保基金管理自查自纠。结合医院RBRVS绩效考核方案,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强化成本管控,促进提质增效。
(三)聚焦智慧医疗,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深入推进“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提升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实施“诊间支付”项目,提供“线下诊间支付”“线上移动支付”模式,简化预约、挂号、缴费等“耗时”环节,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升级改造互联网医院,集聚20余个专科百余名专家提供在线问诊、脱卡结算、复诊续方、在线开单、中药审方、中药煎制和送药到家等“全链条”医疗服务。医院常年与友好医院香港东华三院开展名老中医远程带教项目,打造名老中医师承带教新模式。
(四)聚焦文化传承,提升龙砂医派影响力。推进无锡地域学术流派“龙砂医派”文献挖掘整理,加大对历代名家学术思想、学术特色、诊疗经验的发掘整理与应用研究,全力守住流派和中医药文化根脉。推动龙砂医学流派活态传承,加快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提档升级建设,与江阴、宜兴分院“一体两翼”协同发展。构建“大龙砂”发展格局,成立龙砂医派宿迁市中医院、灌云县中医院推广工作站,成立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海东分院。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合作,以“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为抓手,与匈牙利彼得夫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技术推广。近年来,已开展各类继续教育培训近两万人次,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千余名弟子拜师龙砂学派名中医专家。
(五)聚焦公益属性,提升惠民服务质量。选聘培养各级中医药文化人才约200名,研发课程近150期,以“选订制送”模式组织专家进到乡村、社区、家庭、校园、企业、养老机构等,线上线下80余场服务惠及超200万人次。开展“中医药文化校园行”活动,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2个、院级基地4家,惠及学生近2000名。成立无锡市中医惠侨基地,常态化开展“中医惠侨无锡有爱”“中医惠侨情暖膏方”等品牌活动,擦亮“中医惠侨”名片。
二、取得成效
一方面,医院运行质效进一步提高。通过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体系,2022年与2019年相比,医院CMI值提升0.12,平均住院日缩短0.9天,药品、耗材消耗分别下降0.04、0.66,患者个人负担下降1.6%。
另一方面,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智慧医疗”服务模式的应用,在群众看病就医方便快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启动“诊间支付”功能以来,累计结算超百万人次,日均结算1500人次,人均减少排队次数2.8次、缩短就诊时间约45分钟,医院患者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