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医改动态(第274期)
发布日期:2023-04-20

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274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4月19日


目    录

● 我省出台高水平医院建设实施方案

● 苏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健康城市建设水平跃升

● 常州市金坛区以长三角一体化助推“院府合作”

●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探索专科医院高质量发展路径

● 镇江召开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

我省出台高水平医院建设实施方案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年时间,到2025年基本建成13家左右高水平医院,实现医疗技术水平、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医学高端人才数量、医院管理水平、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力争6家左右医院基本建成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医院;力争新增2-3个国家医学中心,5个左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积极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新增院士或国医大师1-2名、国家级名中医2-3名、国家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左右、国家卫生健康领域学会协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5名左右。

《方案》明确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任务。一是聚力提升疑难重症解决能力。重点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开展诊疗技术协作攻关,形成临床诊断治疗创新技术。组建高水平多学科联合诊疗中心和高水平诊疗团队,强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和医学人工智能应用,提升重大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高效、系统、精准化的高水平诊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康”特色优势。二是聚力铸造一流品牌专科。全力创建重症、康复、血液病、皮肤病、中医国家医学中心,以及综合、癌症、创伤、骨科、心血管、呼吸、老年、妇产、医学影像、风湿免疫等专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持续保持肺移植、肾脏、重症、风湿、血液、骨科、放射、康复、烧伤、生殖、中医等专科水平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建强神经、传染、儿科、精神、病理等薄弱专科。三是依托现有优势学科、医学创新中心等,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医院现有重点实验室和生物样本库等,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和资源平台;以研究型医院建设为抓手,建设“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和医药创新联合体;依托高水平基础和临床研究平台,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的“卡脖子”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标志性成果。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四是聚力引进培养拔尖医学人才。依托“333工程”“双创计划”等人才工程,靶向引进培养国内顶尖医学人才。加强与国外著名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顶尖人才。深化“医教协同”,符合条件的高校要探索建立本硕博一体化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五是聚力提升医院运营效能。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改革、发展、管理、服务、运菅等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推进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信息化。六是聚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面向苏中苏北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与具有较好基础的市、县级医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帮助薄弱地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

《方案》要求,省卫生健康委认真履行牵头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省委人才办、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医保局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加大对重点建设医院的政策支持力度,共同营造有利于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政策环境。2023-2025年,省财政分3年安排39亿元左右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建设医院。

《方案》明确,首批推出8家重点建设医院,包括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省中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第二批推出5家左右重点建设医院,以肿瘤、儿童、传染、精神、口腔等专科医院为主。

苏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健康城市建设水平跃升

近年来,苏州市探索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积极实施多轮健康城市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健康中国”典范城市。

一、主要做法

(一)推动建立健康优先制度。“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先后出台“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二十条”意见、医疗卫生资源补缺补短“123”方案、健康苏州“531”系列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着力补短板、扬长项,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努力提供有效健康管理。围绕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实现各市(区)三级医院全覆盖。积极构建“无病要防、小病要早、慢病要准、急病要急”的健康管理格局,通过实施健康市民专项行动,全市90%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市民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疾病高位筛查、规范诊疗能力有效提升。全面开展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骨质疏松、慢阻肺、成人三高临界、儿童肥胖和哮喘等慢性疾病筛查与管理,全市共建有各类慢性疾病区域防治指导中心77家,社区防治站204家,累计开展各类慢病筛查460余万人次,发现并管理高危人群130余万人。

(三)严格落实健康促进职责。统筹教育、卫生健康、体育、环境保护等部门资源,系统强化健康城市的软硬件保障。全市87.8%的中小学建成省级健康促进学校,有力推动中小学师生树立正确健康理念,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打造环古城健身步道等一系列民心健康工程,全市健身步道总里程达5000多公里。各级各类体育健身公园100个,基本建成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

(四)积极营造全民健康氛围。宣传引导广大市民主动履行健康第一责任,省内率先发布市民健康公约,实施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组织开展线上健康苏州大讲堂活动,通过健康苏州联播平台对外直播,2022年开展24场,观看人次数达到54.72万。“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新建或升级建设各级各类健康场所5000余个,全市省健康镇达到85.4%、省健康村(社区)达到25.2%。

二、取得成效

一方面,居民健康主要指标明显改善。全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从1999年开展健康城市建设之初的77.46岁,提高到现在的84.33岁,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15岁以上人员吸烟率降低到21.7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2.8%,《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超过95%。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48%,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另一方面,健康城市建设成绩斐然。苏州市先后获得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健康城市联盟授予的“杰出健康城市奖”“健康城市建设先驱奖”,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样板市等荣誉。2022年12月,市卫生健康委获评全国“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常州市金坛区以长三角一体化助推“院府合作”

近年来,常州市金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区政府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跨区域“院府合作”,引入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努力实现金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疾病共治、慢病共管、学科共建、人才共育、科研共创、信息共通、资源共享、文化共塑”同质化、一体化目标,全面赋能辖区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一、主要做法

(一)打破区域行政壁垒,赋能专业管理优势。成立“院府合作管理委员会”,由金坛区区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担任主任,成员包括区财政、卫生健康、医保等相关部门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相关科室负责人。同时,设立由区卫生健康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驻金坛医院负责人为主任的“院府合作执行委员会”。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选派专业管理、技术团队入驻金坛第一人民医院,增挂“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金坛医院”牌子。派驻院长、副院长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提名,由区委按规定任免;派驻职能科室及临床科室负责人由金坛第一人民医院提名,报区委组织部备案,由金坛第一人民医院任命,原科室主任职能保持不变。

(二)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依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资源,金坛第一人民医院成立“骨科蔡郑东教授工作站”“泌尿外科夏术阶教授工作站”“消化病临床中心”“骨科临床中心”,整合资源打造优势学科群,骨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等10个专家团队开设专家门诊9个。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确认院级领先学科5个、重点学科6个、骨干学科7个。借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学科建设经验,打造“一科一品”,形成“一科一策”任务清单和学科建设任务书,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派驻骨干专家开展同质化管理。2022年,金坛第一人民医院晋升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并成功入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单位。

(三)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全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金坛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在临床、医技、管理等方面开通人才进修绿色通道。从临床医生、医技人员中选定35名德才兼备人才(领军人才5名、优秀学科带头人10名、优秀青年人才20名)作为培养对象,开展为期三年的培养提升。其中,对20名优秀青年人才采取“一对一”师带徒结对模式,帮助本地青年医师成长成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2022年以来,泌尿外科开展新技术9项,骨科开展新技术4项,消化内科开展新技术1项,填补了区域医疗技术空白。

(四)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创造拴心留人环境。坚持从优待医,以“懂得、舍得、等得”的培育理念,着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实施“人才优居工程”,构建“定向限价房”“共有产权房”“安家补贴”等覆盖卫生人才发展全周期的优居保障链条,在高层次人才奖励、住房和医疗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每年列支200万元专门用于金坛第一人民医院专家团队考核奖励,强化各级专家“新金坛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取得成效

一年多来,“院府合作”工作初步达到了政府惠民生、群众享实惠、医院共发展、社会得满意“四方共赢”的目的。

一方面,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得到有效落实。2022年,金坛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人次数增长15.9%,急诊人次数增长19.9%,出院患者人数增长27.8%,外转人数下降36%,区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建立健全转诊、会诊、救治网络,推进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及重点疾病防治水平。2022年急诊接诊群体性突发事件28起、105人次,救治成功率96.34%。

另一方面,医疗保障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国际医疗保健中心金坛分中心,为金坛地区外商外宾、扎根金坛高层次人才打通绿色通道。在华罗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挂牌成立“健康服务站”,组织专家开展医疗服务进企业活动,覆盖员工3000余人,营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探索专科医院高质量发展路径

近年来,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聚焦专科内涵建设,念好医院发展“主”字诀,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路径不清、方法不明、人才不兴等难题,全面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理顺“主路径”,让“主心骨”发挥主导作用。全力推进公立医院党建“领航”工程项目实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建设与医院发展紧密结合、同步规划,将专科内涵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提升综合实力的核心举措,理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路径”。医院在政策激励、设备投入、资金使用等方面为各专科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强化二级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持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同时,与上海、南京等医疗高地合作打造高品质诊疗服务,大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不断提升专科综合实力。

(二)建强“主阵地”,让“主要素”带动主体增效。将精细化管理作为提质增效的“主要素”,聚力打造集约高效的运营管理阵地。坚持“调结构、降成本、提质效”原则,重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涵盖医疗服务、医疗效率和医疗安全三个维度在内的DIP绩效管理体系。发挥三级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导向作用,每月开展重点数据指标汇总分析。完善药品、耗材采购程序,实施耗材准入制度,落实药品动态监测预警,不断降低“耗占比”“药占比”,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降低次均费用,推动医院发展整体效能提升。

(三)激活“主引擎”,让“主力军”释放主要效能。围绕专科发展所需,设置招录岗位、优化引进政策,柔性引进各专科紧缺的成熟人才。同时,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全院医务人员提升学历层次,大力实施“85后”博士培养计划、“青苗人才”培养计划。近三年,医院培养博士3名,在读博士25名。出台《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规定》《博士引进和培养办法》等系列激励性制度,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多措并举打造专科人才“栖息地”。

二、取得成效

一方面,绩效考核成绩有效提升。在2021年度国家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中,医院位列全国地市级三级妇幼保健院第25名。其中,平均婚检率、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在全省妇幼保健机构排名第一,微创手术、人才培养经费占比排名第二。

另一方面,助力全市妇幼健康相关指标持续向好。2022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4.71/10万,婴幼儿死亡率下降至2.03‰,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镇江召开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

日前,镇江市召开健康促进委员会工作会议暨健康镇江推进会,全面总结近年来健康镇江建设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副市长武鸣出席会议并讲话。

武鸣充分肯定镇江市健康镇江建设取得的成效。他强调,要深刻认识健康镇江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准确判断健康镇江建设面临的形势,切实找准差距和短板,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逐项解决;要全面把握健康镇江建设各项任务,切实聚焦工作重点和工作难点,从努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切实加强重点人群保护、全面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扎实推进健康环境建设等方面落实好健康镇江建设任务;要不断深化健康镇江建设的组织保障,切实激发工作热情和建设干劲,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动员、人人齐参与、共建共享健康镇江建设成果的良好社会环境。

会议观看健康镇江建设回顾视频,通报健康镇江建设基本情况,丹阳市、丹徒区政府和市教育局、体育局分别作交流发言。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军,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杨毅,市体育局局长许伟;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分管负责同志;各市(区)卫生健康委、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