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273期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3月22日
目 录
● 南京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助力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 长三角医疗保障工作座谈会召开
● 宿迁推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新举措
● 江阴全力打造县域医共体建设样板
● 徐州市铜山区深入推进区域影像一体化建设
编者按:2013年6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走出了一条让人民群众、基层医生、地方政府“三满意”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之路。近年来,南京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充分释放省会城市医疗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小窗口”服务“大民生”,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抓手,多部门协同精准发力,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
南京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助力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全面实施“四有一落实”提升工程。 南京市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市、区相关部门、街镇、社村联动,形成推进“四有一落实”(有家庭医生、出〈巡〉诊医疗设备、就医绿色通道、家庭医生服务信息系统,落实好家庭签约服务相关政策措施)工作的强大合力。全市建有1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64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在小区、养老院、企业、学校等功能社区、建筑工地开设289个家庭医生工作室,打通居民健康管理服务“最后一公里”。各区为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全科团队配备巡回车(电动车)、出巡诊设备等,679名二级及以上专家进驻全市1204个家庭医生全科团队,落实环环相扣的“零距离”“责任链”,提高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二)探索设立“流动家庭医生工作室”。雨花台、栖霞、江宁、溧水区和江北新区率先开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随身带试点。江宁和栖霞区探索“流动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分别由16辆、2辆以“智慧5G移动健康服务车”组成“流动家庭医生工作室”,随车配置心电图机、便携式B超机、身高体重一体机、电子血压计、血糖仪、诊疗床、便携式康复设备及眼科、耳鼻喉科等医疗设施设备,一辆健康服务车是一所“微型医院”,将服务重心前移至小区、家庭。雨花台区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6个功能社区组建3个“健康管家”团队,配备19名专职健康管家,实现19个小区全覆盖。家庭医生定期把老年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抽血化验、B超和心电图检查、康复治疗等健康服务送到小区、家庭,家庭医生服务信息系统随时可以调取签约居民的健康档案及相关诊疗记录,通过绿色通道现场会诊、转诊,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智能医疗服务”。
(三)创新开展党建引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各区将党建、作风建设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有机结合,创新党员志愿者服务引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精准化管理上下功夫,与南京地区二、三级医院科室党支部合作,开设联合门诊132个、联合病房49个;遴选知名专家在基层医疗机构领衔建设108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各区持续推进预约上门和“互联网+健康服务”;建邺、鼓楼区设立家庭病床专项经费,鼓励基层机构为居家失能、半失能、终末期等患者开设家庭病床,既方便百姓又减轻患者负担。建邺区在社区设立“云药柜”, 提升群众获得感。
二、取得成效
一方面,多元化创新打造品牌。该市整合区域资源,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拓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筹资渠道。2022年,全市60个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商业保险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建设省级慢性病运动健康干预试点单位14个,促进商业保险、体育运动与家庭医生服务深度融合;创建省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单位10个,省星级家庭医生工作室16个。率先开展高层次人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为31名驻宁院士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另一方面,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该市深化家庭医生服务内涵,推出个性化点单式服务包供居民选择。充分利用街镇社区网格,构建“医疗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做实做细家庭医生履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群众“有医靠”。全市家庭医生签约322.16万人、签约率34.59%,其中重点人群签约233.86万人、签约率76.64%,基层首诊签约人数81.48万人、首诊签约率25.94%;开设家庭病床1.67万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小区、进家庭,让专家、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路,不断提升群众的健康福祉。
长三角医疗保障工作座谈会召开
日前,2023年长三角医疗保障工作座谈会暨复旦大学长三角医疗保障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上海召开。国家医保局、国家医保研究院、三省一市医保局、复旦大学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
近年来,三省一市医保部门扎实推进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实现长三角41个城市1.5余万家医疗机构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全覆盖。推进示范区医保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医保一体化建设经验被列入示范区新经验复制推广项目清单在全国推广。加快推进长三角医保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统一,推动医保目录经办服务事项统一,积极探索医保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持续提升参保群众异地就医便捷度、体验感。
座谈会上,三省一市分别介绍了2022年医保领域重点工作进展和2023年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及各省医保领域重点工作打算。下一步,我省将以项目化推动一体化,持续深化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发展,把长三角医保民生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宿迁推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新举措
近日,宿迁市卫生健康委出台《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急救服务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一、创新人才培养渠道。简化招聘程序,完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急诊科医务人员到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工作,鼓励实施学费代偿办法招聘全日制医学专业毕业生充实到院前急救岗位。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均可纳入急救医师招聘专业。同时,实施院前医疗急救医师、急救护士、急救辅助人员(驾驶员和担架员)、指挥调度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五大类人员分类管理。实施医教协同,建立和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的岗前培训、岗位复训等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二、推动人才定期交流。定期组织急救中心医师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急诊、重症监护、麻醉等临床技能培训,每年不少于2个月。急救网络医院每年滚动式选送临床医护人员到本院急救岗位或急救中心工作。选送到急救岗位的,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3个月;选送到急救中心的,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院前医疗急救岗位工作时间可视同下基层工作时间。
三、畅通人员转归途径。健全院前急救医师转型发展保障机制。服务满15年或年龄满45周岁以上、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院前急救医师,可申请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转岗培训或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者可推荐交流至相关医疗机构工作。
四、建立人员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学设岗、按岗聘用、薪随岗变、合同管理。建立与岗位特点相匹配的内部绩效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岗位聘用、职称职务晋升和个人绩效分配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健全薪资激励机制,争取急救网络医院的急救医师、急救护士薪酬水平不低于医院医师、护士薪酬平均水平,调动急救人员积极性。
江阴全力打造县域医共体建设样板
近年来,江阴市紧紧围绕打造县域医共体建设样板的目标,坚持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长效提升两条主线,通过推进运行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优质资源扩容和深度下沉、分级诊疗服务有效实施三项重点工作,深化共建共享共赢的县域医共体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释放发展新优势。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以医疗集团作为医共体的实现形式,成立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和市中医院医疗集团,分别设立独立法人,实现实体化运作。在理事会和总院长的领导下,推进党政、人才、业务、医保、药械、信息、绩效、后勤等“八个合一”的统筹管理,落实财务预算、薪酬分配、干部任免、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实施、大额资金使用集体讨论等制度。二是强化党建引领。成立医疗集团党委,推进成员单位党建联盟,整合人才和技术等优势资源,开展医疗互助、学术培训、学科带教等活动,以党建促共建,推动业务深度融合和发展。三是强化院府合作。医疗集团与镇人民政府签订院府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龙头医院与其他成员单位的合作内涵,通过托管、领建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截至目前,两大医疗集团已与全市近50%的镇街签订了院府合作协议。
(二)以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深度下沉为重点,注入发展新动能。一是推动资源下沉。通过龙头医院下派任职院长、开设名医/名中医工作室等形式,与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中医中药特色服务等有机融合。龙头医院派出专科医生、护士参与签约服务团队,协同完成履约服务,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三级医院服务。二是推动专科共建。组织成立妇科、内分泌、肿瘤、呼吸与危重症、眼科、心血管、急危重症等医疗联盟,提升基层专科诊疗能力。推进专科工作室和联合病房建设,名医、专科主任定期到成员单位坐诊,龙头医院派遣高年资中级医师进行脱产帮扶,带动成员单位专科建设。三是推动资源共享。稳步推进检验检测、影像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远程会诊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建立区域性审方中心、共享中药房等,打造检查检验结果同城互认惠民工程。2022年,全市消毒供应中心面向基层处理器械包954252个,影像诊断中心完成会诊28466人次,检验检测中心完成检测29058例次,心电会诊93人次,病理诊断中心完成病理标本检测1116份,为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及患者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四是推动管理同质。龙头医院对成员单位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等方面作出指导,统一标准。加强HIS系统统一建设,逐步实现县域医共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
(三)以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为突破口,构建发展新格局。一是建立“市级医院—片区医疗卫生中心—基层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运行机制,对两大医疗集团实行医保总额打包付费,实施“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政策,制订成员单位间双向转诊标准、制度和操作流程,实现网格化医疗服务管理,落实基层首诊、分类接诊、预约转诊服务。二是组织创建医疗集团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救治等救治单元,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和提升综合救治能力。三是推动医防融合,组织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开展肿瘤标志物免费筛查项目,推进县域慢病协同管理,完善慢病信息化管理,建立病种筛查建档、跟踪随访、定期宣教、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慢病管理模式,构建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协同合作的服务共同体。
二、取得成效
(一)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一是专科建设取得实效。2022年,基层医疗机构新成立5个专家工作室、2个联合病房,龙头医院下遣83名专家名医、专科主任定期到基层单位巡诊、坐诊、查房和带教,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项目26项、手术100例。二是急救能力有所提升。3家基层医院顺利通过胸痛救治单元验收,并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二)分级诊疗服务效果初显。2022年,医共体内共成功上转患者5646人次、下转患者2967人次。医共体总诊疗人次为787.3万人次,其中基层成员单位530.3万人次,占比67.36%;出院人数为24.8万人,其中基层成员单位出院人数12.4万人,占比50%。
(三)医共体同质化管理有效强化。重点推进医共体业务管理同质化,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统一标准,由龙头医院制定计划统一管理。前置审方全年总审方约181万张,干预处方5151张,门诊处方合格率99.5%,住院医嘱合格率99.2%。
徐州市铜山区深入推进区域影像一体化建设
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积极打造将所属公立医疗机构的影像数据统一管理、各医疗机构互相连通并与HIS系统打通的影像平台,切实推进区域影像一体化建设。目前,全区31家医疗机构检查设备全部联通,共完成检查46692人次,最大日检查量为1800人次。
一、建立区域影像中心,提升整合能力。区卫生健康委成立区域影像中心,升级基层医疗机构影像信息化系统,全面支持区内各家医疗机构影像检查业务开展,实现区域医疗机构间影像数据互联互通互认。一方面,院内影像数据与临床HIS系统全面对接,实现临床科室与放射科室工作流程高效整合。另一方面,通过“基层医院扫查+AI辅助诊断+中心医院诊断+核心医院质控”的模式,改变基层医院“有设备缺医师”的现状,盘活区内诊断资源,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紧缺、信息建设不完善、质控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二、建立区域数字胶片中心,提升利用效率。通过区域影像云平台,建设区域数字胶片中心,将患者影像数据与“健康铜山”公众号联通,发挥云胶片的优势与价值。在区内任一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均可通过“健康铜山”公众号即时获取影像检查信息,实现智慧医疗服务全面升级。影像数据互联互通互认以及云胶片的普及,有效减少了重复检查次数,降低了患者就诊成本;同时,也为基层机构节约了胶片使用成本。
三、建立运营管理中心,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影像一体化运营管理中心,成立运营管理办公室,完善运营管理机制,制定管理制度、绩效激励政策等,实现对全区影像数据使用、设备使用效率、人员工作效率、质控规范等方面的科学管理。完善平台多区域协同医疗合作服务与区域卫生监管功能,确保各部门及各项业务健康运行,强化服务能力。
四、部署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升诊断质效。信息系统中配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工具,包含肺结节、肋骨骨折、腰椎MR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提升影像医师诊断效率及质量。以肺结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为例,系统能够对肺部CT中的肺结节快速锁定,单位阅片效率提升50—66%。
五、建立疑难会诊通道,促进分级诊疗。借助区域影像一体化建设,打造“基层医疗机构—区域影像中心—三级医院(全国专家)”三级会诊模式。患者可以在15分钟内到达区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完成影像学检查;30分钟内拿到诊断报告;如有疑难病例会诊需求,可在24小时内得到全国知名专家会诊。基层医疗机构诊断疑难病症水平得到提升,吸引了更多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