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一馆一特色 一院一新意
发布日期:2023-10-10

(健康报:2023-9-27)

作为全国中医药事业整体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较早实现基层中医馆全覆盖的省份,江苏省的基层中医馆建设可谓起点高、起步早。但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优不优的问题随之而来。

  打造“星级”中医馆,形成“15分钟中医药健康圈”,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专科,“一馆一特色”差异化发展……记者在“吴门医派”的发源地和主阵地苏州一路走访,发现基层中医馆越来越接地气、顺民心、见新意的建设前路清晰可见。
    在水乡景区
  苏州市吴江区,同里湖畔,15条小河、49座古桥、众多明清建筑和名人故居串联起的同里古镇,以如诗如画的美景日日迎接天下来客。古镇景区门口、游客服务中心正对面,吴江区同里镇卫生院也以白墙青瓦、古韵盎然之姿持续释放着“传统”的魅力。
  卫生院以几栋仿古建筑分区发挥功能。穿过门诊大厅,江南园林式的庭院中,最显眼位置的3号楼、4号楼就是该院的中医馆区域。
  走进3号楼,看到一派古典雅致景象:头顶是回字纹木质吊顶,两边是新中式装修的诊室,诊室外是明清简约风的木质圈椅、边桌。走道两边墙上的文字介绍表明,这里还是戚(何)儿科传承工作室、吴门医派杂病流派传承工作站。虽然已快到中午,但仍有不少人坐在这里候诊。走道尽头,眼前是一片开阔空间:中间可供人活动穿行,四周则被分割成两个区域,一边是中药房,一个个木架上整齐地放置着中药,散发着沉郁的药香;另一边是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收藏有从这里走出的清代名医徐大椿等人的典籍专著、中医药用具展品和多种文创产品,一些候诊、等候取药的人驻足于此细细观赏。
  走出3号楼,来至右侧骨伤针灸康复科所在的4号楼。诊室外,来治疗的人们络绎不绝。“我们这里以正骨手法、小夹板固定、针灸、康复技术为特色,开展5大类100多种适宜技术,每天治疗100多人次。”副主任中医师徐晓春介绍。
  “我们坐落在同里古镇,自身中医底蕴也比较深厚,就着力发展跟古镇及周边居民、游客需求相适应的健康服务。”同里镇卫生院院长阮聪介绍,多年来,该院逐渐发展成以中医骨科、儿科、杂病等见长的全科室“微型”中医院。“我们跟大医院错位发展,从2009年起骨科几乎就不做手术了,而是重点收治骨关节病、四肢骨折、脱位、中风偏瘫、慢性功能性疼痛、运动损伤等疾病患者。”阮聪说。
  考虑到服务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来休闲度假的游客,该院还重点发展康养服务项目,如骨伤康复、神经疼痛治疗和康复、针灸减肥等。“这里是景区,环境好、条件也好,人才引进有优势。”阮聪表示。
    在多地交界
  早上不到8时,家住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的庞女士就开始往黎里中心卫生院中医馆走。家门口的医院也要赶早?“这里的医生本事很大,外地人也来看的,很难挂号。”面对记者的疑惑,庞女士解释。
  到了一看,果不其然,中医馆里,来就诊的人们已经摩肩接踵。附近北厍镇的林女士7时30分就搭公交车往这里赶。“手指麻木,经人介绍来扎针灸,每隔一两天扎一次,今天第9天了,好多了。”林女士说。
  从苏州市区到这里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张女士,此前已辗转多家医院。“脸部肿胀,疼了7个月,服用西药后出现便秘、抑郁等问题,同事建议我手术治疗。”张女士坦言,自己在市里的医院工作,因想保守治疗决定试试中医药,“没想到在这里针灸治疗仅3个疗程就好了很多,5个疗程就快康复了”。
  更远的来自上海市的陈女士表示,她和老公早上5时多就出门了。“真没想到,能在这里治好了难缠的偏头痛,太惊喜了!这次一定要坚持下去,彻底巩固好。”陈女士说。
  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浙江、北依苏州,黎里镇地处江浙沪交会的金三角腹地,黎里中心卫生院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谋发展。
  “我们这里的骨伤科发源于苏南伤科八大家之一的闵氏伤科,20世纪就凭传统手法和祖传秘方而疗效显著,深得居民信赖。如今不断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创新发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折、软组织损伤等方面手段独特,简便效廉。”该卫生院副院长顾娟红介绍,随着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政策实施,该中医馆的优势科室不仅辐射本地居民,还吸引不少外地患者慕名而来。
  “一个患者带来一家人,一家人带来一村人。我们院年中医诊疗已近10万人次,占总诊疗人数的60.91%。”顾娟红说。
    在居民家门口
  “……地黄地榆欧当归,瓜蒌芍药和牡丹,苍术白术夏枯草,各显本领不一般,白芷萱草百里香,一时半会数不完。”吴中区越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室里,几十个孩子扮成小郎中、小书生的模样,在医务人员带领下诵读中药童谣,学习制作中药防病香囊。这天,该中心正在举办中医药文化节,除了中医药知识宣讲,一楼大厅还有各种中医养生保健适宜技术体验、中医猜字谜、中医药文创产品展示等。
  中医馆内,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中医耳鼻咽喉科诊室前排起了长队。该中心副主任顾孝华介绍,该科70%就诊者是儿童。“我们通过中医针灸、穴位治疗等方法,治疗急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等儿科疾病,效果不错。”此外,该中心发挥中药敷贴优势制作的生长贴、儿童哮喘贴等,也深受家长欢迎。
  在顾孝华看来,眼前的红火,是该院立足本地、以特色求发展的努力效果。“我们中心附近既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也有市中医院,需要在夹缝中求生存。”他解释,大医院有大医院的优势和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做的就是把家门口老百姓的需求找准、满足好。该中心附近有不少中小学,近年来中心着力做好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赢得了口碑,人气很高。
  与此同时,吴中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综合服务区里也是熙熙攘攘,两排椅子上坐满了老年患者,有的在肩膀上做着拔罐、有的脖子上挂着艾灸盒。“年龄大了,浑身毛病,哪里都疼,就过来做理疗了。”年过七旬的患者沈奶奶一边做艾灸,一边热情地介绍,“这里效果蛮好,5次艾灸只要100多元钱。就在家门口,骑电瓶车5分钟就到了,既方便又实惠!”
  中医综合服务区墙上贴着粉丝群二维码。副主任中医师金千华告诉记者,微信群里都是沈奶奶这样的老粉丝,“都是老街坊,他们聊家长里短,我们也从中了解一下居民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顺便进行健康宣教,医患关系很融洽”。
  “我们中心附近都是老小区,辖区有15.6万常住人口,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近2万人。老年人喜欢中医药,很多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也正好是中医优势病种。我们就瞄准这些特点和需求发展业务。”吴中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吴中区长桥人民医院副院长莫建明说,该院中医馆所有医生目前都会针药并用,接诊量逐年递增。
  记者采访中得知,除了确定一院一特色的发展方向,苏州市还持续出台政策措施提升基层中医馆服务能力。2018年,苏州市设立“吴门医派进修学院”,建立起传统师承教育体系,截至2022年年底,已培养基层中医药人员128名。依托三级中医院适宜技术培训基地,苏州市每年还会对100名左右来自基层的中医药人才进行培训。自2021年以来,全市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开展吴门医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坊)建设项目,截至2022年年底,已建设工作室(坊)31家。通过这些工作室的相关专家到基层中医馆出诊,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在基层“师带徒”传承学习,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技能和水平。目前,苏州市大部分中医馆人员充足,配备4名及以上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护士1名、中药师1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