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医改动态(第269期)
发布日期:2023-01-31 10:44:22 浏览次数:

 

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269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1月30日


目    录

● 南通探索构建综合医改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 连云港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改革取得实效

● 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强化党建引领助推医院发展

编者按:

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该市以综合医改试点为契机,学习借鉴三明医改先进经验,结合“三个优势”(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工作基础较好、紧邻上海),围绕“一个转变、两个重点”(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重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探索推动“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着力构建综合医改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满意度,为竞逐新赛道、勇当排头兵奠定良好基础。

南通探索构建综合医改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三个强化”,健全医改领导推进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连续数年将医改重点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和为民办实事重大项目,高位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基层综合医改等重大举措落地见效。二是强化政策配套。市医改领导小组、市政府办先后研究出台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公立医院综合评价实施方案、中医药改革、医改年度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十余件,明确突破性政策和创新性举措,医改政策框架更加完善。三是强化政府投入。近年来,在全面化解医院债务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2022年总投资过百亿,保障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全力扩容优质医疗资源,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奠定基础。

(二)推动“三项创新”,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创新推进医联体建设。统筹全市医疗资源,出台医疗联合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探索“535”医联体建设南通模式(专科联盟、市区医联体、县域医共体、综合医疗集团、远程协作网5种模式,强化“家庭医生签约、公立医院改革、跨江融合发展”3项支撑,加强财政、医保、人事、信息、药品5大保障)。主城区10家三级医院领建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县域医共体向紧密型发展。二是创新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探索沪通跨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实施数据质量量化评估、检验信息跨域共享、疫情信息跨域共享等六方面行动,以最高分获得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20万专项资金支持。三是创新推进多元化服务。作为社会办医省级试点城市,持续加强政策支持,10余家非公立医疗机构升格为二级医院,南通瑞慈医院建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领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十条”发布后,医联体牵头医院迅速组建团队、带药下沉基层,适时与家医团队合署办公,加强对基层诊疗指导,扎牢基层防线。

(三)优化“三项制度”,协同推进“三医”联动改革。一是优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市县均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落实领导、保障、管理、监督4大责任。市医管办牵头编办、财政、医保等部门,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绩效工资总量、院长年薪等挂钩。公立医院全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总会计师100%配备到位。二是优化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制度。创新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创新实施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及时组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评估,推进医疗服务价格与集中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相联动的调整机制。三是优化人事薪酬制度。按照“两个允许”原则,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总体薪酬水平,市属公立医院超过绩效工资基准线1.9倍。将高层次及紧缺岗位纳入常年招聘,开出补贴安家费、提供科研启动资金等诸多待遇;探索建立县级人才周转池,为乡镇卫生院免费培养1041名定向医学生,夯实基层网底。

(四)突出“三个率先”,持续深化医防协同融合。一是率先探索实践。2022年4月,成立全省首个医防协同中心“南通疾控暨市六院老年病医防协同中心”,重点聚焦急慢性传染病、老年慢性病管理等领域,研发“医防协同智慧防治系统”,已签约建档高血压患者9601人、糖尿病患者3086人。二是率先纳入实事。2022年,将癌症早筛、卒中早筛、儿童脊柱侧弯筛查等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通预防和诊疗的关键环节,切实降低重大疾病致死率、致残率、致贫率。三是率先前移关口。探索建设职业健康监管服务系统,实时整合用人单位申报、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场所检测评价、职业病诊断鉴定等信息,形成“一户一档”基础数据库,前移关口保障职业人群健康。

(五)实施“三项工程”,着力打造健康城市样板。一是实施全流程综合监管工程。“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机制”成为国家试点项目,升级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平台,以3499家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一户一档、一档一员”信用档案为纽带,构筑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监管体系。二是实施“一老一小”保障工程。积极实施健康老龄化工程,打造“康养通城”服务品牌;深化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国家试点,推进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落地应用,2022年全市享受待遇5.9万人,减轻失能人员家庭负担4.65亿元;探索“1+N”普惠托育模式,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介绍并肯定南通“走出了一条推动普惠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南通模式”,南通应邀在全国“托育建设工程培训班”上作经验介绍。三是实施健康南通提标工程。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引领市民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共建健康城市。2022年南通实现国家卫生城市“五连冠”、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长寿之乡健康有密码》被新华日报头版头条专题报道。

二、取得成效

(一)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容。深化跨江融合发展,沪通公共服务一体化标志性项目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正式启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与南通开发区签订战略协议深化合作,携手共建一流区域医疗中心。围绕市本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加快通大附院新院区、市中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妇保院儿童大楼项目、市三院扩建工程二期项目、南通卫生高职校学生体育馆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应急医院项目完成项目建议审批。

(二)基层卫生网底进一步夯实。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人员引培,完善基层医疗设施设备配置,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员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2022年新建5家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累计建成29家,位列全省第二。加大基层特色科室建设力度,共创建省、市级基层特色科室143个。开展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区县实训基地全覆盖,其中,海安市实训基地荣获国家、省示范实训基地,市第一人民医院实训基地荣获省示范实训基地。

(三)“三医”联动进一步增强。全面开展住院费用按DRG点数法付费试点,确定628组细分组,涉及全市50家医疗机构,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覆盖,在全省DRG付费交叉调研评估中获评优秀。稳步推进国家、省17批次集中带量采购药品、耗材落地,减轻群众负担近10亿元。推进医疗服务价格与集中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相联动的调整机制,2022年,在充分评估报备的基础上,共调整精神、中医等医疗服务价格100项,推动医疗机构收支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连云港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改革取得实效

连云港市聚焦抓扩面、建机制、打基础、推协同,高标准扎实推进DIP支付方式试点任务落实。自2022年1月1日实际付费后,通过动态调整核心要素、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开展运行监测分析,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方面,分步实施持续扩面,实现四个全覆盖。为顺利推行DIP付费省级试点工作,连云港市按照“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DIP实际付费工作,将27家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纳入第一批试点,将本地住院费用中的生育保险费用、按床日结算病种及市内跨区域就医费用等全部纳入DIP付费方式结算。2022年底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全部纳入DIP付费,提前两年实现区域、医疗机构、住院病种、医保基金费用四个“100%”全覆盖。

另一方面,勇于探索精准施策,打造管用高效DIP支付方式。改革实施一年多来,该市医保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着力构建组织架构、专业培训、配套制度、信息平台支撑体系,保障改革高效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试点初期,制定DIP付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DIP工作领导小组和6个专项工作小组,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指导各试点医疗机构成立DIP工作组,并建立联络员制度,形成合力、协调推进DIP工作各项任务。二是加强培训调研,提升理论支撑。组织医保部门人员、试点医疗机构代表省内外城市调研学习。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多次邀请国家医保局DIP专家、连云港市DIP项目组专家授课,先后开展DIP业务培训会15次,累计培训医保系统、医疗机构人员1600余人次。三是加强配套政策,完善制度支撑。出台DIP付费办法、经办规程,完善服务协议,并制定考核管理办法,确定量化管用的考核体系,将年度考核结果与DIP年度支付总额、中医优势病种调节补偿金额挂钩。加强信息建设,夯实技术支撑。搭建全市统一的DIP基金结算平台,平台共包括8个模块17个子项目,并完成各试点医院院端接口改造,实现实时数据采集。

二、取得成效

(一)医保基金使用绩效显著提高。2022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试点医院医保总费用实际发生额13.66亿元,同比降低5.62%,职工、居民医保基金预结付率均高于100%。医保控费成效初步显现。试点医院2022年前三季度住院医疗、医保总费用分别同比下降3.77%、5.62%;住院次均费用9087.50元,同比下降8.46%;住院人次24.33万人,同比增长3.33%;人次人头比为1.33,同比增长1.52%。

(二)医院服务能力有所提升。一是病种收治难度提升。全市三级医疗机构CMI值为1.05,同比增长4.42%,三级医院诊疗病例的技术难度及收治疑难病症有所提高。二是医疗机构病种结构更加合理,病案质量提高。试点医院入组结算率98.87%、核心病种占比99.75%,较2021年同期分别提高0.82%、1.15%。异常病种结付率占比11.66%,较2021年模拟结算结果降低了8.45个百分点。三是医院精细化管理强化。试点医院平均住院日7.56天,同比降低10.75%;职工、居民医保费用分值分别为102.70元/分、96.29元/分,同比降幅均高于10%。

(三)患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2022年前三季度DIP试点医院参保患者自费比为4.76%,较2021年同期下降21.58%。DIP付费方式推动医疗机构控费的同时,将个人负担费用纳入总量分配,有效防止医院的医疗费用转嫁,有利于维护参保患者的个人利益。从次均费用、个人负担比两个维度,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强化党建引领助推医院发展

近年来,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以推进公立医院“党建领航”工程为抓手,将党的建设各项要求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连续两年国考成绩位列全省同类医院前列,连续两年获得市直公立医院目标考核基础得分第一名,并首次进入优秀等次。

一、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发展方向,抓住现代化医院管理核心。一是狠抓政治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医院章程,科学谋划编制医院“十四五”暨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区域医疗中心、争创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等重大目标,明确医院发展方向。二是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科学合理界定党委会会议和院长办公会的研究决策事项清单,加强党委书记与院长的有效沟通,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固定学习日、知识竞赛、读书会、专题研讨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分别组织两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暨专题调研活动。四是全面落实党建责任制。党委书记抓牢抓实党建责任,领导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形成合力。

(二)党建引领机制创新,夯实现代化医院管理基础。一是优化党组织设置。根据医院实际及党建业务融合需要,建立“党委—党总支部—党支部”三级党组织模式,在全院19个临床科室(病区)、13个亚专科(专科)全部建立党支部,全院党总支数扩充到4个,全院党支部数从5个扩充到17个。配齐配强专兼职党务干部,4个党总支书记均由职能部门正职以上干部兼任,17个党支部书记由科室(病区)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兼任,占88.24%,17名科室(病区)负责人分别担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二是完善决策体系。建立医院党支部参与科室重要事项决策制度,创新提出支部科室(病区)联席会机制,探索建立“支部科室(病区)联席会—院长办公会—党委会会议”三级决策体系。三是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发挥考核作用,连续两年开展党支部党建质量评价工作,以发展党员、“三会一课”等制度落实情况为重点,提升基础党务工作水平。四是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连续三年开展医院高质量发展“金点子”征集评选活动,畅通职工反映问题建议的渠道,扩大党员和职工的参与权,从制度上强化党员和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三)党建引领发展动能,提升现代化医院管理成效。一是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实施“六个家”院家文化工程,以建院50周年为契机,全面回顾总结院史,精心打造院史馆,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创新活动。大力宣传疫情防控、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等单项及医师、护士等条线上的优秀党员干部事迹,营造争当先进、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人才的选拔使用。建立党委联系基层、党委班子成员联系高层次人才机制,完善联系渠道。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考核、奖励等系列制度文件。三是赋能多维“党建+”。院党委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思路,广泛开展“党建+”运营效能提升、“党建+”发展平台打造等行动,医院建设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

二、取得成效

近年来,医院党委召开会议研究议题200多个,其中研究医院党的建设及医院改革发展稳定及医疗、教学、管理工作的议题超70%。党委中心组成员积极撰写专题体会32篇,形成材料汇编4册。引进培养博士4名、硕士及副高职称36名,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到实处。连续两年召开医院科研人才大会,传递重视科研、抬举人才的强大信号,累计发出科研人才奖励300多万元。创成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国家记忆障碍防治中心(全省三家)及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顺利通过中国抗癫痫协会首批“二级癫痫中心”评审,成为济宁医学院淮安精神卫生临床学院。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