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医改动态(第257期)
发布日期:2022-07-27

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257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7月26日


目    录

● 南京市长夏心旻主持召开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会议

● 淮安市长史志军专题调研卫生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 宿迁市副市长闫辉调研市中医院建设工作

● 南通探索构建医疗卫生领域综合监管新格局

● 涟水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助推深化医改工作

● 徐州市铜山区扎实推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南京市长夏心旻主持召开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会议

日前,南京市长、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主任夏心旻主持召开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会议。夏心旻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公立医院运行管理制度,努力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医疗服务。副市长、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胡万进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修订情况,围绕重点事项进行研究会商。夏心旻指出,公立医院是全市医疗服务体系的主力军,也是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增强发展持续性、调动人员积极性,加快推动公立医院综合实力整体提升。

夏心旻强调,一要提高思想认识。根据国家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要求,落实好政府办医责任,加强有效监管,夯实基本医护服务;充分发挥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在公立医院管理中统筹推进作用,围绕改革核心关键领域,加强部门协作协调,加快研究落实政策,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激发改革发展活力。二要强化管理职责。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发展、重大项目、重要事项全过程管理,完善议事决策程序,落实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协调决策机制,把好全市医疗资源布局发展重大方向;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服务多元化等举措,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全面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质效。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系统研究谋划、科学精准施策,推动公立医院管理提质增效,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四要加强激励引导。进一步优化完善市属公立医院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聚焦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学科发展、群众满意度等内容,注重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公立医院发展积极性,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去年以来,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医改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本;加强公立医院重大项目投资与建设管理,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重点工程项目稳步推进;持续做好绩效考核评估,以考核促进精细化、高质量管理,公立医院公益性得到进一步彰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市政府秘书长金卫东、副秘书长吴秀亮,市医改办主任、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夏海鸣等参加会议。

淮安市长史志军专题调研卫生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日前,淮安市长史志军调研市第四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和应急病房楼建设项目,副市长韦峰参加调研。

史志军指出,市第四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和应急病房楼项目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不仅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传染性疾病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更要为快速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挥应有作用。作为全市新冠肺炎第一顺位定点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在新冠肺炎应急救治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时刻绷紧弦、严把关,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战时”救治的流程环节,进一步优化院内管理流程,强化救治培训,提升防护能力,始终保持临战状态。

史志军强调,发热门诊和应急病房楼建设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医院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加强工地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传染病病房楼建设标准,合理规划交通流线,抓工期、抢进度、保质量。市第一人民医院要发挥综合医院品牌、技术、人才优势,通过托管,全面提升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传染病诊疗和综合救治能力水平,推进传染病医院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运营。

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和应急病房楼总占地面积约2243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427平方米。总投资约3.19亿元,计划于2023年一季度竣工并交付使用。

宿迁市副市长闫辉调研市中医院建设工作

近日,宿迁市副市长闫辉专题调研市中医院建设情况。闫辉先后实地调研市中医院改扩建工地、骨伤科和规培基地,详细了解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及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他对省组团帮扶市中医院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给予肯定,对援建专家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感谢。

闫辉强调,要以“组团帮扶”为契机,牢牢抓住发展机遇,统筹用好各方帮扶力量,全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把三甲复评审当作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细化创建标准,逐条逐项对照落实,全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建设;以市区共建为支撑,强化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全力提升医院运行保障能力;立足医院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坚持问题导向,以发展解决问题,全力打造医院品牌形象。

南通探索构建医疗卫生领域综合监管新格局

南通市被国家列为“医疗卫生领域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机制”改革试点地区。该市不断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工作机制,探索推进“互联网+监管”等监管模式,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卫生健康领域各类违法行为,形成医疗卫生领域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南通模式。

一、坚持系统思维,全流程监管机制不断健全。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机构主体、社会监督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系。一是多维度健全制度体系。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卫生健康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结果运用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南通市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督察机制的实施意见》等30多个全流程监管制度规范性文件,全方位推进制度建设。二是全方位构建工作机制。由市卫生健康委牵头,与医保、市场监管、公安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监管协调、司法衔接、联防联控、信息共享等机制,形成监管合力。三是全领域开展督察督导。将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工作纳入市政府重大事项督察范围,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展改革、教育、公安等7部门每两年完成对县(市、区)督察全覆盖,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对相关问题的落实整改。

二、坚持数字赋能,“互联网+监管”全面覆盖。升级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平台,3499家医疗机构实现“一户一档”,10947名医护人员建立“一人一档”。一是实现数据“全融合”。互联互通全市医疗卫生行业10余个监管部门系统,综合医疗卫生行业各类业务数据,全面展现医疗机构基础信息、日常运行及综合监管情况,实现了“一网统管、多能多用”。二是实现监管“全链条”。通过医疗机构、医政管理、卫生监督信息“一体化”融合共享,打通医疗机构运行、监管、执法各环节。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医疗美容机构、护理院等各类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形成医疗卫生行业信用体系“健康档案”,不断提升事中事后多元化监管质效。三是实现监管“全闭环”。全面覆盖医疗机构自查、医疗行为监管、监督执法跟踪、医疗绩效管理、患者投诉举报“五个方面”,充分发挥风险预警、行政干预、监督执法、信用评价“四大功能”,监管前置从医疗机构的源头入手,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形成多元化监管改革实践地方特色。

三、坚持突出重点,专项监管质效稳步提升。围绕重点对象、重点部位强化监督检查,大力实施“靶向治疗”。一是压紧压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建立“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我管理系统”,全市3499家医疗机构实现应注册全注册。今年以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利用自查系统开展自查任务3455次,完成自查任务1781次,利用自我管理系统进一步压紧压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真正起到事前隐患早发现、漏洞早排除、盲点早消灭的效果。二是常态化开展“双随机”监督抽查。践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双随机理念”,扎实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抽查事项全覆盖,抽查结果及时公开,积极探索部门联合随机抽查,随机抽查质效不断提升。2021年圆满完成抽查任务3309件,省抽、国抽监督完成率分别跃居全省第一、第二位。三是持续开展专项行动。聚焦民生热点,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2021年全市范围内开展“放心游”“放心学”“放心医”“放心美”“放心养”“放心生”六大放心行动,严厉打击卫生健康领域各类违法行为,成效显著。今年以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导向,开展卫生监督专项整治深化年活动,市卫生健康委联合网信办、公安、市场监管等9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治理攻坚行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四、坚持分级分类,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聚焦卫生健康行业监管重点领域,推进“信用+综合监管”。一是规范事前容缺受理及信用承诺。依托信用承诺规范事前容缺受理,在医疗机构办理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变更登记、校验等全环节全面实施机构及人员依法执业信用承诺公示制度,全市2241家医疗机构、40173名医护人员签订承诺书并予以公示。二是加强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按照“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目标,省卫生健康委与相关部门联动开展全市护理院、医疗美容机构、公立医疗机构、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等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加强监管,让监管更加准确高效。三是依法开展事后公示及联合惩戒。按照“应公开、尽公开”原则,有效开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及时将具体信息推送市信用管理部门,逐级归集、汇总公示,并在南通市卫生健康委网站、“南通卫监”公众号同步显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四是探索事后信用修复机制。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开展信用修复,制定出台《南通市卫生健康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工作指引》,建立信用修复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两书同达”制度,举办卫生健康信用修复专场培训班,为市场提供信用修复的依据和平台,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涟水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助推深化医改工作

近年来,涟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在体制机制上求突破,在关键环节上求创新,全面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县医疗卫生资源不断丰富,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为促进县域高质量跨越发展、助推建设全国百强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科学统筹优质资源,健全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健康涟水”建设,持续深化综合医改,打造“一核三极五中心”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县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核心,紧紧抓住医院信息化建设这个“牛鼻子”,提升对患者及临床的服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工作效率,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国家级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达到五级,三级乙等医院创建通过评审。采用移动云技术,创新开展“互联网+监管”应用,全县医疗机构安装智能语音摄像头,实时查看医院出入口和开放诊区,有力促进了医院疫情防控和医疗在线督查。投资近20亿元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建成县人民医院新院、县公共卫生中心、县第三人民医院新院和县中医院新院等一批卫生重大工程,立足“县强、镇活、村稳”方向,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项目26个,改造新建薄弱村卫生室56个,形成了科学合理、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二、改革创新服务模式,纵深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涟水县是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结合县域实际,分别组建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第三人民医院为核心的三大紧密型医共体,推动建设县镇村一体、协作联动、高效运转的医共体服务新模式。推动同质化管理,组织医疗专家定期到卫生院坐诊、查房、手术,开设专家工作室,帮助建设特色专科,改善基层医疗条件。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信息化技术远程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服务。创新15项工作举措,探索人、财、物等深度融合及医共体内党建、人事、财务、药械、医保、行政、业务、信息、公共卫生“九统一”管理,医共体运行质效评估位列全国第93名。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出多项政策举措,打通上下转诊“绿色通道”。同时,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水平,积极引导群众在基层首诊,切实减轻老百姓看病就医负担。

三、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做强做优医疗卫生服务品牌。该县与上海、南京数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涟水籍专家展开交流合作,创新设立“乡贤名医工作室”20个,为广大群众开通一条“县里就能看名医”的新通道,累计接诊门急诊患者2820余人次,带教查房、手术示教300多次,进行疑难病例、危重病例讨论470余次。通过跟师学习、手术示教、带教查房、学术交流、学科建设,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快速提升,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全国顶尖的医疗服务。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规划,给予博士20万元年薪、30万元购房补贴、50万元科研基金待遇,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近三年来,招聘高层次人才94名,其中博士12名、硕士82名。县领导带队赴省外高校开展招聘,一次就签订意向来涟本科以上人才近200人。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107名,安排185名医生到基层卫生院开展卫生支农,有力推动了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均衡发展。

徐州市铜山区扎实推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积极推动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建成4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全部通过二级综合医院评定,群众常见病、多发病首选在中心诊治比例大幅上升。

一、提档升级设施设备。近两年对4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投入2.2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升级及设备添置。开展门诊、病房等医疗设施装修改造,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就医条件。普遍设置15个以上二级临床科室,以及辅助科室;配备CT、DR、彩超等10种以上大型常用设备;有的还配备MRI等设备。先后投入2950万元,建设独立规范设置的三区两通道发热门诊(诊室);投入1850万元在郑集、大许2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标准化血液透析治疗中心;投入2000万元建设张集镇中心卫生院核酸检测基地,投入500万元建设郑集镇中心卫生院核酸检测基地建设,投入1.2亿元建设张集镇中心卫生院门急诊病房综合楼。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将基层中、高级岗位比例提高到50%、15—25%,其中对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高级岗位比例提高到25%;对11名高级职称全科医师实行超岗位聘用。省和地方骨干人才94人;对省级优秀基层卫生骨干人才进行考核,按照省级补助2万元以及地方配套经费2万元给予每人专项补助。基层卫生骨干人才全面执行协议工资制。加强基层卫生人员技能培训,依托市各三级医院及医疗事业集团、医联体牵头医院的基层特色科室“孵化器”功能;利国镇中心卫生院与徐医附院建成省级老年科特色科室孵化基地。

三、大力提升服务能力。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依托区级医院、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互联互通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远程会诊、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向下辐射全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向上与高水平省市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对接,打通优质医疗资源输送通道。借助铜山区医疗事业集团技术支持,开设知名专家工作室13个。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创建;加强特色科室建设,建成省级特色科室4个、市级特色科室10个。2020年度、2021年度徐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市级绩效评价,该区位居涉农县(市、区)总分第一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