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医改动态(第243期)
发布日期:2022-02-11

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243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2月10日


目    录

● 省长许昆林在南京调研部分医疗机构

● 淮安市委书记陈之常、代市长史志军专题调研公共卫生应急工作

● 南通积极创新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新模式

● 连云港着力完善“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 泰州两部门合力打造“119+120”联动急救站

● 苏州市吴江区加速打造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省长许昆林在南京调研部分医疗机构

2月9日,省长许昆林在南京调研部分医疗机构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推动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省人民医院,许昆林先后来到病理学部、检验学部和心血管内科,详细了解医疗服务、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等情况。他说,省人民医院要立足全省医院排头兵的目标定位,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技术,让广大患者享受到更加优质安全、有效贴心的医疗健康服务。要坚持医工结合,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夯实软硬件基础,以5G等新技术赋能智慧医疗,以高层次人才引育、高水平专科建设提升原始研发能力和临床研究水平,实现医、教、研全方位发展,在加快建设国家一流现代化医院中迈出更大步伐。

在省中医院,许昆林仔细询问中医传承和中医药名方,并与正在坐诊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亲切交流。他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始终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深入挖掘临床有效的名医验方,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开发应用,加快推进中药新药成果转化和标准化建设。江苏是中医药大省,积淀深厚、名医辈出,要充分发挥名医大师传帮带作用,让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省中医院要以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为契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更好肩负起中医强省建设使命。

在南京鼓楼医院,许昆林来到院史馆、消化内镜中心和互联网医院,了解医院历史沿革、优势学科和远程医疗等情况。他说,要找准发展方向,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在更高层级、更广范围统筹各类资源。要强化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临床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应用,形成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创新链。要面向基层社区、面向边远地区,不断强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做大做强自身中提升辐射能力,为更多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调研中,许昆林强调,医疗机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加快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导向和运行机制,引导医疗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转移机构等联合开展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在创新“高原”上竖起更多“高峰”,更好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副省长陈星莺、省政府秘书长陈建刚,省医改办主任、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谭颖,南京市副市长胡万进等陪同调研。

淮安市委书记陈之常、代市长史志军专题调研公共卫生应急工作

近日,淮安市委书记陈之常专题调研公共卫生应急工作。陈之常听取全市核酸检测预约登记平台运行情况和全市疫情防控指挥调度信息平台建设运行情况介绍,并现场观看操作演示。

陈之常强调,全市核酸检测预约登记平台要保证系统稳定、数据安全以及操作界面友好、简洁,同时科学设置采样点,提高动态调整能力,并与核酸检测系统做好贯通、对接,切实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希望卫生健康系统与综治、公安等部门做好对接,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要做好指导培训工作,提高全市疫情防控指挥调度信息平台的使用率,对平台不断进行动态完善。要充分发挥平台信息化作用,把握重点环节和居家隔离、居家监测等重点人员,更好服务疫情防控大局。

代市长史志军赴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实地勘查,专题研究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转运人员闭环管理场所建设方案,现场会办有关问题。

史志军强调,要时刻牢记疫情防控就是“国之大者”,着眼当前、立足长远,规范建设闭环管理场所,切实保障救治及转运人员生命健康与安全,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线。要从疫情防控的现实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长远需求出发,加快推进救治转运人员闭环管理场所建设,严格落实闭环管理要求,夯实院内感染防控基础。要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做好新冠肺炎救治和其他疾病诊疗,加快软硬件设施建设步伐,提升综合救治和公共卫生防控能力。要高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提高建设效率和工程质量。

南通积极创新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新模式

近年来,南通市立足医疗质量主线、患者安全底线、依法执业红线,通过数字赋能推进行业监管方式从运动式、粗放式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变,创新建立“南通市医疗服务多元化综合监管平台”。该市围绕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四项内容”,立足领导决策层、业务监管层、监督执法层、医疗机构层、社会公众层“五种角色”,覆盖医疗机构自查、医疗行为监管、监督执法跟踪、医疗绩效管理、患者投诉举报“五个方面”,发挥风险预警、行政干预、监督执法、信用评价“四大功能”,最终实现对医疗服务全行业、全流程、全方位互联、互通和互动化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形成了具有显明南通特色的“4554”监管模式。

一、打破壁垒,实现数据“全融合”。多元化平台对现有卫生健康行业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归口与功能集成,实现数据横向融合、纵向贯通。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监管,完成多元化监管一张图及相关监管指标建设,完成门急诊、住院、出院、手术、检验检查、发热门诊等多个指标实时监测,完成多元化监管大厅机构绩效考核、医疗服务行为、监督执法跟踪、质量综合管理和机构日常运行五个子模块建设。目前,平台已对22家公立医疗机构数据实时动态追踪,实现医疗机构、医政管理、卫生监督信息“一体化”融合共享,达到“一网统管”“一键登录”。

二、打通边界,实现监管“全链条”。全面展现医院基础信息、日常运行及综合监管情况,对医疗机构实时监测、动态监管,打通医疗机构运行、监管、执法各环节,实现全覆盖监管、全链条互动,切实提升事中事后多元监管质效。从医保、医药、医改、医政以及综合监督工作实际出发,业务覆盖面更广、功能展示更丰富、数据挖掘应用更科学。

三、打消屏障,实现监管“全闭环”。通过改革和完善卫生健康行业综合监管制度,使医疗卫生行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对医疗卫生机构、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业规范化服务和信誉进行长期跟踪,形成“一户一档”执业行为,进一步提升监管的精准度,保持持续的监管压力。多元化平台集信息归集、联动监管、分析研判、监测预警、实时监控为一体,汇聚各业务条线的监管数据,以数字化为牵引,实现从医疗机构源头入手,强化风险管控,通过预警提示、留痕监管、结果反馈,形成多元监管闭环的改革实践。

连云港着力完善“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连云港市聚焦“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和照护服务,着力完善政策体系,积极推动扩增养老托育服务供给,以需求为导向,明晰“路线图”,架好“关爱桥”,筑牢“守护屏”,持续完善“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健康连云港建设能级。

一、明晰“路线图”,用心谋划办实事思路举措。坚持高位推动、整体联动,将推进“一老一小”健康服务项目纳入年度市级重点民生实事,并由分管市领导领办。强化制度保障和内涵提升,推动相关政策更加集成创新、协同高效。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一老一小”问题,多渠道、广角度、全方位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切实找准为民办实事的落脚点。梳理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就医流程有待优化、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12个,“一老一小”群体在看病就医、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建议16条,为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奠定坚实基础。充分释放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推动相关医疗资源更加优质均衡、城乡贯通。一方面,做优做强老年科、儿科、妇产科、新生儿科等相关重点专科,以专科联盟带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不断提升“一老一小”疑难病例诊治水平。另一方面,织紧织密县乡镇村网络,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共建共享,进一步整合资源、夯实基层,推动“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更加连续连贯、关口前移、便利群众。

二、架好“关爱桥”,用力夯实老年人医疗保障。积极开展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围绕老年人需求,大力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向社区、向居家延伸。去年连云区墟沟街道西园社区等3家社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命名为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大力推进老年医院、护理院和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比例达92%,所有养老机构都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东海县、灌云县、赣榆区启动二级老年医院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院将建设成为三级老年医院。全市共有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20家,医养结合床位3328张。建有康复医院4家,市级安宁疗护中心1家,9家医疗机构设置安宁疗护病区,6家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设置安宁疗护病床308张,护理院实现县区全覆盖。在医疗机构广泛开展老年友善服务和“智慧助老”行动。医联体、医共体核心医院预留20%号源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方便老年人在家门口转诊就医。

三、筑牢“守护屏”,用情护航婴幼儿健康成长。将“健康宝贝工程”纳入《健康连云港“2030”行动规划》,进一步拓展“健康宝贝工程”项目,为全市符合条件的孕产妇和新生儿实施免费产前血清学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7项免费服务项目,极大减轻了服务对象医疗经济负担。去年以来,全市共为24138名孕产妇发放73764张健康宝贝服务券,完成各类筛查项目86384人次,为群众减免费用874万元,发现异常624人,全部及时给予医学指导及干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成效明显。市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联合印发《2021年连云港市普惠托育服务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试点托育机构的基本条件、主要设施、托育环境、安全措施、评估标准等。细化出台连云区“一乡镇一街道一普惠”试点工作方案,在8个街道评选出10家机构。12家托育机构被确认为市级普惠托育示范试点单位,有力推动全市托育服务机构规范、优质发展。做好儿童青少年,特别是幼儿园儿童近视综合防控工作,积极统筹资金,保障幼儿园儿童免费开展视力电子档案建立工作。定期开展幼儿园视力筛查督查考核,推动筛查工作有力有序落实。

泰州两部门合力打造“119+120”联动急救站

近日,泰州市卫生健康和消防部门共同打造“119+120”联动急救站在市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泰州市突出医疗急救体系“救”和消防救援体系“急”的专业优势,推动市急救中心和市消防救援支队建立高效联动机制。这种联合执勤新模式,实行合署办公、资源共享、联合执勤、共同提升,将院前急救和应急救援有效融为一体,实现事故现场消防与救护力量同步响应、同步出动、同步到场、同步救援的“四同”目标。

泰州市急救中心建成全市院前急救全域化120调度平台,实现统一受理、分级调度,并与119实现警情信息共享、警情联动响应机制。凡遇被困警情,辖区消防人员和急救人员同时调度、同步出动,压减调度响应时间,提高救援工作效率。以市急救中心急救体验馆为基地建立消防救援与医疗急救知识互训机制,开展“百万”急救技能普项目,向社会公众普及止血包扎、心肺复苏、固定搬运等急救常识和技能,全市开展了211场次,培训16510人,发放社会急救员培训合格证1676名。在五一、十一假期,120与119携手在高速出口和重要景点前置备勤,4小时联合值守、一键接警、高效衔接,成功救治数十例伤者,凸显“1+1>2”的效能。2021年全市120接听报警电话274100次,出车69501次,社会回访满意度达99.5%。

苏州市吴江区加速打造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一、主要做法

(一)深化沪苏同城,谋求“合力”。建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肿瘤防治医联体、上海市中医医院——示范区中医联合体、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医联体等跨区域医联体。吴江区中医医院加入上海疼痛专科医联体,成立名医专家吴江工作室。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从医疗质量、绩效管理和专科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引入管理团队、绩效考核团队等优势医疗学科专家团队,共建长三角异地分级诊疗平台。积极对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以苏州九院、江苏盛泽医院为核心推进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项目建设,并通过MMC(1+X)管理模式,以点带面、以联促建带动周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为区域内的代谢病患者带来更权威、更精准的治疗。

(二)融合公共卫生服务,形成“聚力”。在联盟建设、联防联控、应急救援、卫生监督等方面,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签订“青—吴—嘉”三地院前急救区域联动、卫生监督综合执法等合作协议,成功举办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卫生应急技能竞赛暨深化安全生产推进平安医院建设综合演练。相继成立跨区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健康教育联盟”“家医联盟”“疾控联盟”。成功举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从医院高质量发展路径、病种支付方式改革、新时代医院发展定位、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党建引领、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分级诊疗等多个维度切入,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医院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协同和高质量服务。

(三)加大保障力度,增强“推力”。落实医联体建设补助经费,通过对专家下乡及影像、心电会诊中心实际工作量提供财政支撑,引导医联体核心医院履行责任、完善措施,主动帮扶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发挥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更大作用,促进分级诊疗进一步落实。落实全科医生培训经费,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含中医全科),促进医务人员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提高,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落实基层优秀骨干人才专项补助资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签约费用绩效外分配。落实中医药专项经费,发挥中医传统医学优势,在基层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

二、取得成效

优质医疗资源普惠百姓,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通过长三角健康一体化医联体建设,由上海专家成立工作室、定期坐诊、远程会诊、开展教学查房和示范带教等多种方式,提高吴江医疗服务能级。2021年以来,已完成患者诊治3000余人次,高难度手术200余例,开展远程会诊百余例。苏州九院获得中国心衰中心(标准版)示范基地认证,吴江区四院获中国心衰中心(基层版)授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