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身边榜样>

“江苏工匠”陈旭锋:扎根急诊20年,治病救人勇担当

2022-11-03 15:03

每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都奋战在救援一线。急性、突发、未知常伴左右,急诊如此辛苦,他为何能坚持?今天,让我们走近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陈旭锋,了解他扎根急诊20年、为治病救人不断付出的故事——

陈旭锋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行政副主任。从事急诊危重症临床工作20年。现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委会候任主委,江苏省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副会长,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首届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

抗击SARS、5·12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驰援……老百姓印象深刻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都奋战在救援一线;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急诊人,急性、突发、未知常伴左右,他因热爱而坚持。他说:“急诊是辛苦,但每个行业都很辛苦。没有付出,哪来收获?”他就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陈旭锋。

选择急诊,有必然也有偶然

2002年,刚刚从医学院毕业的陈旭锋经过科室轮转,最终选择了急诊,这一干就是20年。“选择在急诊,有必然也有偶然。”陈旭锋说,作为一名医学生,走上从医的道路是必然;偶然的是从课堂来到医院,恰逢急诊缺人,且在实习期间,看到带教老师一次次挽救生命的场景,就下定决心,选择了急诊。  

“当时觉得急诊特别神奇,那种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成就感,深深吸引了我。”陈旭锋回忆,在实习期间,一位患者食用汤圆时,出现汤圆卡喉,入院的时候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急。只见带教老师接过患者后,通过气管插管,片刻间就将卡喉汤圆给吸了出来,患者立刻转危为安。事情虽然已过了二十多年,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那种通过自己努力成功救治他人生命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只有在急诊,才感受最多、最深。

 “急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科室,它也是最能体现医生价值的地方。”陈旭锋说,当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成功地帮他们解除疾痛,那些来自家属和患者的哪怕一个眼神或一声感谢,都让他无限回味。

在急诊,急性、突发、未知是常态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老百姓对医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陈旭锋说,急诊还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科室。在急诊,急性、突发、未知是常态,患者来的时候甚至是昏迷的,这就要求医生知识面要广,抢救技术要全面。从见到患者的第一面,直到患者出院,在此期间,容不得半点松懈。  

急诊科同事曾经拍下过一张不甚清晰的照片。照片里,陈旭锋躺在监护室的小躺椅上,口罩遮眼,短暂休息。“我们的一个医生,为了一个上ECMO治疗的患者,就这样在病床边守护已经十多天了。瘦削的身影,不能完全伸展的体位,为了患者,他坚持着,看着真是心疼。”队友在朋友圈里写道。

陈旭锋在急诊工作的20年中,从一个“小医生”到现如今急危重症“主力干将”,不断学习是他成功的秘诀。在陈旭锋看来,现代“工匠”的定义应该是广义的,掌握一门技术,即是工匠,医生的这门技术,又与性命、健康息息相关。急诊科处理头疼脑热、跌打损伤,也处理重症难症,性命攸关。但从患者的发病时间、身体状态、手术时机以及术后康复,乃至于并发症的预判和处理,都需要医生不断去学习。“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是我们医生最终的目标,也是最大的安慰。”

让ECMO走出医院,为生命赢得时间

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作为华东区排名前4的重点学科,2006年医院引进了ECMO设备,但因其费用较高,国内技术还不成熟,当时还仅仅使用于心脏手术。但随着国内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如今,它的适应症越来越广。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把神秘的ECMO推到了急救的最前沿。”陈旭锋介绍,国内ECMO技术起步晚,但发展比较快。现如今,在急诊,当需要用到ECMO,与家属谈话时,有的家属直接表示,我们就冲着ECMO来的。

2018年,在科室主任张劲松的带领下,陈旭锋作为体外生命支持中心团队的负责人,组建了一支高效率高执行力的ECMO团队。如今,该团队开展的ECMO辅助体外心肺复苏术病例数已经位居全国首位。  

将ECMO从院内推向院前,这是ECMO“南京模式”的重点之一。“我们的ECMO团队是8个人24小时值班,医院也很支持,一辆ECMO救护专车随时待命。有需求,我的要求是10分钟内出车,最大限度为救治患者节省时间。”陈旭锋介绍,远的到过江西南昌、新疆克州,近的常熟、盐城等等。通过ECMO,2020年抢救了97例,2021年抢救了116例。

急诊是窗口,也是“小社会”

急诊工作没有节假日可言,别人休息的时候,恰是他们最忙的时刻。“急诊24小时”背后,有着许多急诊人的付出和努力。同时急诊也是最让人“无奈”的地方。陈旭锋举了个例子,如果在医院,每年去世1000人,那么有700-750人是在急诊。  

急诊是一个医院的窗口,这里的医生,每天都在为治病救人不断地付出着。急诊同时也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在这里医生也会无助,这种时刻甚至比抢救患者还要更多一些。陈旭锋说,人间的冷暖,社会的复杂在急诊都能被看到。

他说,当他们面对患者时,能看,却没有手段看;能看,却没有钱看;能看,有钱看,却没有家属签字时……法律、社会伦理、人情冷暖……作为一名急诊医生,也会感到无奈,感到压力山大。但他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这种场景可能会越来越少。  

陈旭锋和他的爱人黄培培都是急诊科医生,他们的儿子现如今已经上了高中。孩子曾说,以后也要当医生,干急诊,这样一家人就能经常见面了。“我当时听到这话也很感慨,还好,最难熬的时候已经过来了。”陈旭锋说。

来源:南京晨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