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身边榜样>

“江苏工匠”郭喜玲:与病毒“过招”,守护生命健康三十年

2022-11-03 15:03

从业三十年来,她扎根实验室,与各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交手”;SARS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H7N4流感病毒、新冠病毒……一个个让人头疼的病毒,都被她一一鉴定、分离。今天,让我们走近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主任技师郭喜玲,了解她与病毒“近身搏斗”的日常。

人物名片:

郭喜玲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主任技师,BSL-3实验室副主任。从事病原微生物的检验及研究工作三十余年,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省疾控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年来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个奖项,申请多个发明专利。

从业三十年 数十次与高危病毒“交手”

江苏省疾控中心的P3实验室,是江苏省内唯一一所开展与人类相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作为P3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参加工作31年来,郭喜玲一直从事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研究工作,参与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十起,涉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猪链球菌、肠道病毒、SARS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等。

2010年,郭喜玲带领团队首次分离出我省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并用于相关疫苗的研究;2017年首次在一例入境发热患者呼吸道样本中鉴定出一种全新环状DNA病毒;2018年参与发现和确认全球首例人感染H7N4流感病毒;2020年首次分离出我省新型冠状病毒,2021年又相继分离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应用于新冠疫情防控及疫苗研究……

她首次建立了新冠病毒中和实验方法用于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检测与鉴定,在P3实验室开展国际、国内多种技术路线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及免疫效果评价的检测及研究。这些研究数据,对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及免疫策略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还负责进行不同消毒因子对新冠病毒的体外杀灭效果研究,编写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实验室评价方法》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评价了十余种消毒剂对新冠病毒的体外杀灭效果,这些研究结果对科学制定新冠病毒消毒措施及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新发、突发的传染病疫情来说,病原体的分离工作意义非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江苏疾控的P3实验室第一时间就向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申请以取得新冠病毒实验活动资格。在获批后,郭喜玲带领团队立即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临床样本的病毒分离,不到48小时,即成功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毒。得到活的病毒株,对于利用P3实验室平台开展一系列新冠病毒相关研究至关重要。利用分离的新冠病毒毒株,实验室相继开展了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筛选、抗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的检测与鉴定、不同消毒因子对新型冠状病毒体外杀灭效果的评价与研究等等多项检测技术方法的建立和研究工作。

与时间赛跑 为疫苗提供最新数据

与战斗在病房里的医护人员不同,郭喜玲与同事们扎根在实验室里,每天与活病毒面对面近距离地接触,是别人看不见的“最前线”。

郭喜玲介绍,为了确保生物安全,P3实验室是严格按照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标准设计、建造、审核、验收后使用的。实验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生物安全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具备资质才能进入P3实验室开展工作。进入P3实验室前,实验人员必须穿戴好层层防护装备,再背上一套几斤重的正压面罩呼吸装置,经过四道隔离门才能进入核心区——病毒实验室,在这样严密的防护措施保障下,才能保证P3实验室对外环境,对实验人员和对操作样本的三重安全。

在与病毒过招的同时,郭喜玲与同事们还要与时间赛跑,为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者提供更快、更准、更多的实验数据,从而保证新冠病毒疫苗的生产、供应和使用。

新冠病毒真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是目前新冠病毒疫苗有效性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但开展这项实验,耗时又耗力。为了得出准确数据,郭喜玲每次要在P3实验室工作数小时,通过显微镜,目不转睛地观察每个细胞孔中的细胞变化,从而判定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后,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是否能发挥“威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两年来,她在P3实验室的累计工作天数超400天。每次在病毒核心实验室常常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出了实验室,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开展与病毒相关的其他研究工作,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均在10小时以上,这就是郭喜玲的日常——与病毒赛跑,为生命守护。

来源:南京晨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