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疟疾是我毕生唯一的工作,直到消除疟疾”,高琪在贫困农村进行疟疾防治和研究时如是说。他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疾病防治工作的成绩,继1996年江苏省成功消除恶性疟后,2019年江苏省达到消除疟疾标准,2021年中国消除疟疾获世界卫生组织认证。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病死率仅次于艾滋病、“埃博拉”。在我国曾广为流行,新中国成立前年发病人数超过3000万。江苏省曾是我国疟疾流行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曾有过两次大范围暴发流行,年发病人数超过千万。蚊子是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蚊子,按蚊是最主要的传播蚊种。
现年68岁的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高琪对蚊子的研究堪称“世界级”,除了对本国的蚊子研究外,他还在澳大利亚、朝鲜、泰国等地进行过大量实地采集和研究,是世界疟疾防治专家中少有的能掌握多国蚊情第一手资料的专家,他所在的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的养蚊室蚊种传代已达600多代。他曾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疟疾专家赴马来西亚、韩国、朝鲜、菲律宾和泰国考察疟疾;作为WHO环境署专家组成员多次赴朝鲜帮助其制定抗疟策略;作为国内重症恶性疟救治专家,成功救治了2007年甘肃武威群体性国外输入恶性疟病例、处置了2010年四川疟疾预防服药中毒事件等。
身在海外,胸怀祖国
高琪原籍河北,出生于无锡。在中国恢复高考后,高琪考入了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毕业后进入了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参加工作,从事疟疾防治研究。
1991年,高琪作为WHO访问学者赴泰国国立玛希隆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学习和进修疟疾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当时这两门学科属于全新的领域,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他狠下功夫,泡图书馆啃书本、查资料,进实验室勤操作、苦钻研,通宵达旦、枕书而眠是常有的事。由于他勤奋好学,导师向其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继续留在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并留澳工作。但是高琪认为寄生虫病长期以来一直危害着我国人民的健康,祖国更需要我,所内也正值青黄不接之际,他便毅然决定回国。他节衣缩食省下来的2000多美金购买了国内急需的试剂、仪器和资料,因为行李超重,他还扔掉了不少个人物品。
回国后,高琪在苏州医学院先后在职攻读了医学硕士、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了国内直接从事疟疾现场防治工作仅有的几位医学博士之一。他长期在农村地区从事疟疾防治工作,深入边远贫困乡村蹲点进行调查研究。他扎根基层,志存高远。他将疟疾的现场防治技术推广到全省、全国乃至国外,他要让广大人民免受疟疾侵害的痛苦。
不畏艰难,深入一线
高琪长期扎根在艰苦的疟疾防治一线,经常是晴天一脸灰,雨天一身泥。每年夏天疟疾流行季,他都会深入边远贫困乡村蹲点,常常白天到田头、村边挨家挨户进行疟情调查,夜里通宵达旦在农民坑头及猪圈捕捉蚊子、研究蚊子种类、密度和生态习性。常人怕蚊叮,而他却常用自己的身体诱捕蚊子,多时一晚就能捕捉2000多只吸血蚊子标本。盛夏酷暑期间,汗水浸湿了衣服,被虫蚊叮咬过敏红肿更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未叫过苦和累。有一次高琪在村里调查病人,眼看就要下大雨了,周围的同志让他赶快离开,村内全是粘土路,一旦下雨就出不去了,但是高琪依旧坚持调查完最后一个病人才离开。这时突遇暴雨,为了使车辆不陷在村里,高琪和其它同志一起赤脚冒着大雨推车走了近3公里。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更好地制定全省疟疾防治方案和推进全国疟疾防治工作,高琪的艰辛付出超出常人想象。高琪常常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这份事业,要将自己的抱负、事业和国家的需要、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联系起来。”他始终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勇于献身、积极创新,取得了许多对江苏乃至全国疟疾防治发挥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他采用新的按蚊基因鉴别技术,首次在中国以外发现嗜人按蚊的存在,打破了嗜人按蚊仅存在于我国的传统观点。新的抗药性恶性疟基因鉴别技术,为排除我国首例报告的“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提供了关键的实验室诊断依据。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简化的控制和监测措施”在国内推广使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自2010年中国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结合江苏省消除疟疾行动的实践,他首次提出消除疟疾阶段“定点清除1-3-7新模式”,该模式及其实践受到卫生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中国消除疟疾新模式”,为全球消除疟疾贡献了“中国智慧”。
援外培训,传播经验
高琪十分关注国外的疟疾防治情况,他先后担任了联合国环境署/世界卫生组织环境保护和虫媒传染病控制专家组成员,泛太平洋地区国家消除疟疾专家组成员,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基金疟疾技术评估专家等。曾六赴朝鲜控制疟疾,多次受国家派遣赴非洲进行疟疾技术培训和指导援非疟疾防治中心建设,为疟疾防治和研究做出了中国贡献。他被国内外同行称为“抗疟专家”,被国际友人称为“疟疾克星”。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我国将为非洲援建30个抗疟中心。高琪作为我国主要疟疾专家前往非洲,为我国首个援非疟疾防治中心的建设进行技术指导。他指挥工人铺设管道,安装水槽,购买家具,配置仪器,并亲自安装调试电脑,测试实验数据。经过连续两天两夜的紧张工作,援非抗疟实验室的室内建设终于完成。高琪于2007年和2009年春节两次向访非的胡锦涛主席和当地总统汇报抗疟中心建设情况。
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疟疾被称为头号杀手,平均每30秒就夺去一名儿童的生命。在各国备受疟疾之苦时,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开始承办商务部主办的国际热带病援外培训项目,高琪主动申请担任培训班主讲教师,尽管所内科研和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但他始终以科学、严谨、细致的态度认真组织教学。他的课程受到学员一致称赞,至今已累计培训来自50多个国家的1700多名学员,并远赴30多个国家讲学。高琪说:“对非洲有关人员进行抗疟培训,是有效控制非洲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对非培训一定要真诚、用心、有特色。”如今,每逢他到非洲国家,总会有来华培训归国后升任高官的“学生”,老远便大叫着“Professor Gao”,给与他友好的拥抱。
舍弃小我,成就大我
坚守岗位、奋战一线的高琪却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家庭,他始终觉得愧对于自己的妻儿。当他出国求学、防治科研下现场不停奔波忙碌时,家中事根本无法顾及。他有一个智力残障儿子数度走失,全靠妻子和学生到处张贴“寻人启事”,日夜找寻才得以找回。苏州大学、国家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曾承诺为他安排职务,提供良好的实验室条件,让他妻子调入事业单位后退休,还答应解决智力残疾儿子的工作安排问题,为其解决一切后顾之忧。但是高琪念及是组织培养了他,是单位给予他关心和支持,加上江苏疟疾防治工作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他又一次做出选择:留在江苏所!他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个人的追求和理想应服从人民的利益和事业的需要,在追求理想的时候要懂得选择和放弃,发挥自己才能、更好为人民服务的地方,就应该成为自己的优先选择。”高琪虽然疏于照顾自己的妻儿,称不上“好丈夫”、“好父亲”,但他无疑是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事疟疾防治和研究以来,高琪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疟疾防治的第一线,始终致力于疟疾防治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不知疲倦地奔走在救死扶伤的广阔战场,将自己的热血洒在自己所热爱的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曲守卫人民健康的忠诚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