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医改动态(第227期)
发布日期:2021-08-24 11:06:23 浏览次数:

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227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8月24日


目    录

● 淮安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筑牢织密疫情防控“防护网”

● 连云港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

● 常州以智慧医疗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 泰州推出全流程“线上”医疗服务

● 苏州市吴中区创新实施“网格化”健康管理

淮安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筑牢织密疫情防控“防护网”

近年来,淮安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围绕健全应急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构建应急保障体系等方面,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力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完善疫情控制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设“一办十组”, 健全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应急值守机制、督查通报机制和信息报送等机制。建立健全市、县区分级管理、逐级响应、上下联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强化部门间、区域间、专业间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明确和细化部门、区域及专业机构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形成固定的日常运行模式和灵活的战时应对机制。

(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围绕“四早”目标,开展高发呼吸道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分析和预警以及新冠肺炎可疑病例监测、重点场所人员监测、高危人群监测、冷链食品和进口货物监测等。建立“公卫+公安+工信”协同流调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功能,建立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及密切接触者追踪排查工作机制。

(三)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全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卫生人才招引培养、鼓励激励的政策文件。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市、县(区)两级疾控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实施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工程。加强基层防控网络建设,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专门公共卫生科室,县域医共体设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等协调机构。

(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推进二级以上医院“五大中心”建设。健全综合性医院与传染病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以及定点医院与非定点医院之间的绿色通道机制。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开工建设市传染病医院应急救治病房大楼。按照“强专科、大综合”要求,支持市传染病医院发展呼吸、消化、麻醉等专科,提高传染病患者并发症和其他疾病救治能力。

(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传染病医疗财政保障机制,设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满足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等工作需要。坚持重视医院投入与基层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并重,对公共卫生支出由财政全额保障。围绕“DIP”国家试点,在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内探索“总额付费、合理超支分担、结余留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供应体系和应急物资收储制度,优化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

二、主要成效

(一)疾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淮安、洪泽和淮阴区疾控中心实现新建改造后,新建的市公共卫生中心和涟水县疾控中心已于去年投入使用,清江浦区、盱眙县、金湖县疾控中心异地新建或迁建项目均已立项。去年以来,全市累计为疾控机构新增核定编制数342个,较2019年增加62.6%,市、县(区)疾控机构核定编制数均已全部达标,高级职称比例也全部按标准提高到位。

(二)疫情防控处置队伍得到充实。建有市级120人、县区1217人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组建经培训符合要求的15541人采样队伍,26家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全市日检测能力23.2万份,两天内能独立完成全市域全员核酸检测;组建医疗卫生机构和第三方消杀公司合作的860人环境消杀队伍,组建309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组织开展多次市、县两级队伍培训和能力评估,累计培训7000余人次。

(三)医疗救治物资储备得到加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储备医用防护物资708万余件,抗病毒药品71万余支(片)、消毒物资461万余份、核酸检测试剂54.2万余人份。全市17家定点医院收治床位达1516张,其中重症病床211张(负压病床91张)。拟定8个方舱医院,可扩充床位3600张。配置负压救护车18辆。

连云港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

日前,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该市提出,大力推动13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推进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到2025年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一、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一是加强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老年病医院、妇产医院、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发热门诊“应建尽建”,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设规范化发热门诊(诊室)。今年底前,全市建成6家规范化发热门诊。到2022年,所有市级医院、县级综合性医院建成示范发热门诊。二是推进疾控机构基本建设达标工程。今年,市疾控中心异地新建项目开工建设,海州区疾控中心制定建设改造计划。2025年,市疾控中心、海州区疾控中心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三是加快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对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门急诊及住院电子病例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和结构化改造,将监测数据上传至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疾病监测预警、早发现和早处置的能力。四是建设应急核酸检测基地。各县区建成应急核酸检测基地,并依托“我的连云港”APP同步建设配套的应用管理系统,提升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能力。今年底前,依托市一院建设城市应急核酸检测基地,各县区政府建成县级应急检测基地,适时组织开展全员检测实战演练。五是加快疾控机构人员岗位设置达标。疾控机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比例达到规定标准,其中高级职称比例,市级35%—40%、县级20%—25%,中级职称比例40%—50%。今年底前,落实省卫生健康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有关规定,提高市、县两级疾控机构高级职称比例。

二、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一是推进传染病医院建设。今年底前,启动建设市第四人民医院呼吸道传染病房楼及配套设施,主要包括传染科病房楼和缓冲隔离区域,科教研区,医技护隔离区及行政办公、学生宿舍、救护车洗消场地等配套设施,在医院周边预留一定的可供战时扩容收治的土地;配备负压救护车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检测设备,建立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建设重症监护病房,原则上重症监护床位占比达到医院编制床位的5—10%,并设置不少于5间负压重症监护病房,不少于1间负压手术室,配齐重症抢救设备和移动CT等影像检查设备。2023年,市传染病医院总床位力争达到800张。二是提升综合医院重大疫情收治能力。市级综合医院新建成或选择独立楼栋改造设置传染性疾病楼或独立的传染病区,设立传染病负压重症监护病房,满足传染病重症病例医疗救治的需要;市城区可迅速开放的传染病床位数不少于1000张,其中重症监护床位不少于传染病收治床位的10%;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应急救治中心;完成市东方医院海港院区和市传染病医院建设改造。三是提升县医院重大疫情收治能力。各县在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内建设传染病区,或选择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成传染病分院,负责县域内传染病患者的集中收治;改善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收治床位的10%设置重症监护病床,建设可转换病区;各县(赣榆区)可迅速开放的传染病床位数不少于100张。四是提升医疗机构核酸检测能力。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三级中医院、专科医院建设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防护条件实验室,具备核酸检测能力。今年底前,完成计划设置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等专科医院标准化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建设。五是增强医疗救治配置。各定点医院按标准“填平补齐”重要医疗设备;市中心血站异地新建;今年底前每县区配置2辆负压救护车(含配套急救设备)。

三、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一是加强公共卫生应急骨干队伍建设。设立重大疫情救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传染病、重症医学科等专科人才培训进修和继续教育项目,全面开展全体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调、诊断、报告、治疗、院感防控专业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市、县(区)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队伍建设,其中市级不少于8人,县(区)级不少于4人;市级建设2支疫情防控及健康危害事件处置督查队伍,县级建设1支,每支队伍不少于5人;今年底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成立公共卫生科。二是开展重大疫情救治备用改造场所建设。规划选择会展中心、体育馆等作为重大疫情发生时方舱医院改造场所,市城区2所,各县(含赣榆区)1所;今年底前确定备用场所和改造方案。三是推进公共卫生应急防护物资储备。医疗机构配足配齐急救、抢救、重症救治、监护、检测等仪器设备,加强医用耗材、药品、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防护装备、消毒用品等储备,原则上物资药品储备量应满足医疗机构30天满负荷运转需求。

常州以智慧医疗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近年来,常州市坚持强化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应用,推进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努力实现智慧医疗便民惠民、支撑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精准推动公立医院疫情防控。一是全面推行实名制就诊。在省内首创市域范围内“就诊一卡通、医疗一账通”,市属医院实名就诊率达93%,实行自助挂号、诊间支付、自助支付,医院人工收费窗口缩减60%以上,群众挂号和支付排队次数和院内停留时间有效减少;开展住院自助、人脸识别和儿童无身份证办卡实名认证等便民服务,极大提高服务效率,有效防止患者在结算窗口集聚。二是全力提升就诊体验。全面实施分时段精准预约诊疗,依托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APP提供网上预约、检验检测和体检报告查询等服务,合理引导群众有序就医,降低单位时间内院内就医的人员密度。三是扎实建设互联网医院。依托三级公立医院实体,通过在院内设置互联网诊室、建立与患者的就诊互动信息系统、落实名科名医上线服务、打通医保支付环节等措施,打造“影像云”集中存储全市医学影像数据,建成6家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在线复诊、视频咨询、云处方等医疗服务,有效减少复诊病人在大医院的往返。四是加强院内健康查验。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启用智能闸机对入院人员同步完成体温测量、苏康码实时在线查验和人员身份识别,把好入院的第一道关口。

二、加强网络载体建设,有效减缓群众县域外就医流速。一是开展区域集中诊疗。以辖市(区)为单位,发挥医联体牵头公立医院龙头作用,建设区域影像、心电、临检、病理四大中心28家、紧密型医联体20个,通过远程会诊、联合门诊、多学科会诊、资源管理、监控统计等平台服务功能,辅助提高基层诊断和服务能力,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同质化诊疗服务。二是推进家庭医生移动平台建设。金坛等地开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支持自主签约、家医互动、健康监测、档案查询、智能自诊、健康教育、在线咨询、名医直播等功能,引导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三是开展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依托武进人民医院为患者提供在家即时心电监测、线上实时诊断及线下快捷治疗三位一体的远程心电监测医疗服务,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使患者不出门即享受优质的护理服务。

三、加强系统互联互通,努力构建疫情防控信息网络。一是实行疫苗接种预约。全市建有接种点108个,其中固定集中接种点17个、设置流动接种车10辆。充分发挥全市新冠疫苗接种预约系统作用,通过“我的常州”APP,实行市民精准预约接种地点和接种时间,并将接种结果反馈至“我的常州”APP,,方便群众及时查询和重点场所出入查验。二是提升日常检测能力。通过改扩建实验室、增购核酸检测仪、培训核酸检测人员,全面加强疾控机构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核酸检测能力,年内有26家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完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疫苗接种及保障人员的专业培训近600人,所有接种及保障医务人员持证上岗。加强核酸检测报告应用,公立医院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及时将检测结果第一时间上传本机构公众号和“我的常州”APP,方便群众及时查询和重点场所出入查验。三是实施“智慧防控”。联合公安、大数据管理中心等部门,利用掌握的群众出行数据,协助开展调流工作、健康监测等事项,提高应急反映速度,督促公众加强自我防范;提交疫情监测和防控策略报告,及时准确提供决策依据。

泰州推出全流程“线上”医疗服务

近日,泰州市卫生健康委、泰州电信分公司在市中医院联合举办“健康泰州”APP上线启用发布会,标志着泰州市全流程“线上”医疗服务正式启动。

“健康泰州”APP,提供以个人健康档案、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医疗服务,实现“挂号不排队”“看病不等待”“交费掌上付”“报告手机查”功能,有效提升了健康服务、就医方式和就医体验,让公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就医及公共卫生便民服务。市二院是首家上线APP、实现线上全诊疗流程的医院,试行一个月累计注册人数1.2万人,累计预约834人次,已实现支付笔数107笔。目前,已有54家医院、4278位医生上线。下一步,该市将广泛开展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智慧APP带来的便捷医疗服务。

苏州市吴中区创新实施“网格化”健康管理

近年来,苏州市吴中区通过“互联网+网格化+健康管理”方式,打造信息化、系统化、精准化、闭环化、覆盖全区的医疗健康服务网。

一、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按需配置”。由1名全科医生、1名全科护士、1名上级医联体单位专家和N名辅助人员构成“1+1+1+N”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其中全科医生担任团队长,为“网格”健康第一责任人,负责整个团队及网格内重点人群的健康规范管理;上级医联体医院专家负责督导服务质量、指导医疗技术和支持双向转诊工作;全科护士和辅助人员辅助全科医生做好“网格”内居民信息维护、门诊预约、健康宣教和行为干预等。按照每个团队服务2000—3000名常住居民标准,结合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区域,全区共划分339个健康管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个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全区共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39个,同比增长215.83%。

二、优化服务供给模式,网格管理“医防融合”。根据个性化健康服务需求,探索针对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设立以癌胚抗原(CEA)检测为亮点的肿瘤高危人群签约服务、以自动排痰系统和红外治疗仪为亮点的慢阻肺患者签约服务、以专家门诊预约挂号优先就诊为亮点的儿童哮喘患者签约服务等。全区完成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万余人,满意度达96%以上。

三、兜底基层健康需求,服务范围“能广则广”。利用门诊、全科医生工作室、慢病俱乐部、上门服务等场景有效开展医防融合。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负责掌握网格内常住居民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健康需求等,并提供以下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以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务等。

四、织密疫情防控网络,工作模式“平战结合”。通过建立健康管理“网格”,落实社区疫情防控接驳转运、信息上报、体温查验、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工作,实现基层卫生工作“平战结合”。通过强化“平时”健康意识,加强信息化、系统化、精准化建设,开展主流媒体健康管理专题报道,提升居民健康获得感;通过把握“战时”关键环节,立即响应,严密布置,闭环管理,将疫情防控任务落在网内,扎牢织密疫情防控网络。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