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医改动态(第224期)
发布日期:2021-07-15 14:38:17 浏览次数:

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224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7月14日


目    录

● 省市四方共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

● 淮安大力实施区域医疗高地“6655”工程

● 南通积极打造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五个一”模式

● 盐城推出“健康盐城”建设十项重点工作任务

● 淮安市淮阴区出台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新举措

省市四方共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

日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苏州市政府、苏州大学签约共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许昆林,副省长马欣共同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原常委、原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原主任詹启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王志新出席仪式。省医改办主任、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谭颖,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苏州市长李亚平讲话;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出席活动,校长熊思东致辞。

签约仪式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举行。苏州大学医学教育已有109年历史,2008年成立苏大医学部。在这一基础上,根据此次合作协议,各方将依托各自职能、发挥资源优势,赋予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相对独立管理权限,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省教育厅将对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的改革发展和苏州大学进行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给予支持和帮助,指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省卫生健康委将支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儿童医院加强医教协同管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苏州市政府将把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改革发展纳入全市总体规划,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用于院士级人才引进、科技平台建设、高水平学科建设以及拔尖人才培养等;苏州大学将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医教协同,促进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紧密结合、一体化发展。

谭颖强调,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省卫生健康委一直大力支持苏州大学医学教育发展和附属医院建设。希望以此次签约共建为新契机,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强血液等重点学科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携手将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的一流医学院。同时,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医学技术创新,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推动苏大附一院、附儿院等附属医院科研教学总体水平提升。

葛道凯强调,四方共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是加快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力探索,是促进医教研协同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动作为,这也是省教育厅首次与省有关部门、设区市政府签约共建高校二级学院。省教育厅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依托现有学科优势,加快打造更多一流医学学科,加快建设成为一流医学院。

李亚平强调,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多年来,与苏州大学形成了“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的良好互动发展格局。希望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守立德树人本位,积极先行先试,探索世界一流的复合型创新性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学院,不断增强医学科技创新和临床服务能力,助推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熊思东强调,苏州大学倍加珍惜此次四方共建机遇,将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多学科、多种技术优势,整合资源力量,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标志性医学科研成果的生成和应用,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以学科、科研、人才、附属医院等大医学体系为支撑,加快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苏州市领导王翔、顾海东、曹后灵,市政府秘书长周伟等参加签约仪式。

淮安大力实施区域医疗高地“6655”工程

近年来,淮安市围绕“卫生体系健全、健康保障有力、防治康养结合、中西医药并重、专科能力突出、服务持续改进”6大目标,实施“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转方式、谋发展、惠民生”6条路径,提高胸痛、卒中、创伤及高危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5项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提高肿瘤、“三高”、骨质疏松及骨关节病、老年人和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妇女“两癌”及慢性妇科病5类慢性病防控水平,大力实施区域医疗高地“6655”工程,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稳增长,实现资源配置高质量。一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针对胸痛、卒中、创伤及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等,建立健全应急诊疗体系机制。二是壮大卫生人才队伍。实施卫生人才“6433”计划,出台《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暂行办法》等文件,强化引才、育才、用才。实行“县管乡用”人才聘用制度,增加乡村医生总量。三是提高临床科研水平。支持现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优先发展,争创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医学重点学科。

二、补短板,实现均衡发展高质量。一是补齐基层卫生短板。以家庭医生工作站项目带动县区增加对社区和村卫生室投入,规划建设20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对符合条件的中心卫生院改设二级医院。二是补齐智慧健康短板。升级完善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市、县、乡、村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普及医联体远程医疗服务,促进医联体龙头医院远程会诊、影像、心电、病理、检验等五大中心向基层开放共享。三是补齐专科医院短板。加大对儿童、老年、妇幼、精神、传染、康复等专科机构建设力度。四是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市公共卫生中心二期工程基本建成,按照辖区常住人口万分之1.19的比例核定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

三、调结构,实现服务供给高质量。一是调整能力结构。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县域实行县乡村一体化改革,促进医疗资源整合共享。二是调整专业结构。推进专科医院向大专科、小综合迈进,增加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三是调整服务结构。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有效降低肿瘤、“三高”、骨质疏松及骨关节病、老年人和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妇女“两癌”及慢性妇科病等5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

四、转方式,实现管理创新高质量。一是突出党建引领。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党委会议和院长办公会议议事决策规则。二是激发创新活力。建立以科研为龙头、以重点专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新技术引进与推广为内容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学科、人才、项目和成果“四位一体”的联动发展机制。三是转变服务方式。通过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开展诊前、诊中、诊后全程人性化服务,切实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四是注重精细管理。健全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等18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五是强化综合监管。强化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完善市、县、乡三级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体系,充实执法力量。

五、谋发展,实现改革成果高质量。一是提升发展能力。支持市一院打造高水平急诊医学中心,推进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拓展市二院发展空间,推进市中医院医养融合发展。二是创新发展机制。推动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高效运作,以落实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契机,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三是厚植发展优势。牵头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卫生健康联盟。充分发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淮安研究所等“智库”作用,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加强与沪、宁、京、台等地医疗交流合作,借力发展。

六、惠民生,实现健康保障高质量。一是提升签约服务品质。把“首诊式”签约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经就诊流程,二、三级医院至少统筹安排10—30%的专科(专家)门诊号源,提供给家庭医生。二是关爱特殊重点人群。优化妇幼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大力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现与管理,健全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保障制度。三是持续推进健康扶贫。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实施“党建+健康扶贫”升级版,健全二、三级医院专家定期到经济薄弱村义诊工作机制。

南通积极打造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五个一”模式

南通市是全国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试点地级市之一。该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主体责任的通知》《关于做好〈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管理办法〉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打造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五个一”模式,压实主体责任,规范诊疗行为,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一、培养一支队伍——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健全依法执业管理体系。各医疗机构健全依法执业管理机构,明确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依法执业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对依法执业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在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立依法执业管理办公室,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立依法执业管理员,医疗机构的职能部门、临床科室以及药学、护理、医技等业务部门设立协管员。管理员、协管员分别负责本机构、本部门依法执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目前,全市医疗机构建立依法执业管理办公室86个,管理员340名、协管员623名。

二、完善一套标准——自查制度机制,规范执法执业自查自治。各医疗机构建立依法执业自查工作制度,包括承诺制度、公示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定期开展人员依法执业教育和培训,加强依法执业风险管理,建立依法执业高危预警机制,全面落实依法执业自查自我管理主体责任。全市192家医疗机构建立承诺制度、174家医疗机构建立公示制度、151家医疗机构建立奖惩制度,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依法执业培训780多次。

三、搭建一个平台——自我管理信息系统,抓实依法执业自查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发并建立“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我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医疗机构院内依法执业的管理工具,是医疗机构规范化、常态化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检查,提升依法执业水平的重要平台,使用主体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系统包括检查管理、医疗机构信息、指标管理、法律法规管理、提醒管理、统计分析等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对医疗机构需要执行的所有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等进行分解,共嵌入5大类1200余条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规范性文件等,明确了自查内容和自查方法。

四、制定一个办法——建“管”一体,落实执法执业自查整改。加大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督察力度,建立定期督查通报制度,每季度督查一次,及时通报督察情况,跟踪整改成效,对整改缓慢或拒不整改医疗机构,约谈主要负责人,并视情况纳入记分管理。医疗机构在自查中发现存在依法执业隐患的,要求立即整改,坚决消除隐患。发现重大违法执业行为的要求即时报告。此外,医疗机构在每年1月31日前向所在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本机构上一年依法执业自查整体情况。

五、确定一个目标——自查全覆盖,实现医疗机构自治自管。2020年,全市72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常态化运行使用自我管理系统,依托系统开展自查近900余次,真正起到隐患早发现、漏洞早排除、盲点早消灭、预防在先举一反三的效果。2021年,各县(市、区)按属地原则,分步骤分阶段向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拓展运行“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我管理系统”,力争年底实现全市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系统全覆盖。海门区近日举办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管理办法培训,30余家医疗机构已在全市率先实现系统使用全覆盖。

盐城推出“健康盐城”建设十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建设市级健康科普资源库,开展卫生健康巡讲活动。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建设,推动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学校等无烟支持性环境建设,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保持在24%以上。

二、增强全民健康素质。新建健身步道85公里。安装20套二代智能健身路径,170个老旧小区安装新的室外体育健身器材,新建或改建体育公园11个,30个“口袋公园”内嵌入体育元素增加休闲功能。

三、防控重大疾病。发挥市区龙头医院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90%以上县级综合医院达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力争70%的基层机构达基本以上标准、20%达推荐标准。建成6家示范发热门诊,做好5家哨点医疗机构综合监测工作,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四、保护重点人群健康。推进县级妇幼保健院建设,完成城乡适龄妇女免费“两癌”检查24.69万人。全市新增4家省级普惠托育机构。加强有效干预,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全市有职业病危害的、在职5人以上的工业企业申报率达95%以上。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占比达20%以上。建立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率达100%。

五、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中医专病专科特色,争创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中医康复中心、治未病中心。实施100个镇(街)卫生机构中医馆标准化建设项目。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新建2—3个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完成100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

六、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全市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每人每年710元。推进总额控制下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医保支付机制。优化提升异地就医公共服务,推进异地就医。

七、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信用体系、执法监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构建“网格化+精准监管”新模式,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在产品种和重点产品源头全覆盖抽检,确保地产药品质量安全。

八、促进健康环境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500公里。开展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创建工作,建成垃圾分类达标小区142个。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均值和优良天数比例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新建设省健康镇4个以上、健康村20个。

九、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实施体育旅游精品工程项目,打造北上海休闲康养基地和沿海体育旅游目的地。

十、促进“智慧健康”建设。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系统建设。加大“我的盐城”APP推广使用力度;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全市三级医院全部建成互联网医院。

淮安市淮阴区出台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新举措

近日,淮安市淮阴区出台《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建立医疗服务“一体化”运行、医务人员“一家人”待遇、绩效考核“一把尺”衡量的管理模式,努力为村医搭建“留得住、能发展、有保障”的舞台。

一、机构设置科学化。综合考虑人口、需求以及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调整规划村卫生室设置。每个行政村、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设置村卫生室,不足1000人的行政村与毗邻行政村、社区合并设立村卫生室,卫生院所在地不设村卫生室。

二、基础建设标准化。新建村卫生室建筑面积达到省甲级村卫生室标准,空间布局合理,诊疗设备符合省定标准。村卫生室信息化统一纳入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管理范围,实现区、镇、村卫生健康机构信息联网。

三、健康服务规范化。村卫生室与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步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统一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质量管理和业务培训,统一健康档案管理,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四、人员调配整体化。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整体需要统一调配村卫生室工作。每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3名服务人员,并保证有执业资质乡村医生和女乡村医生各1名。乡村医生身份不变,可在镇、村相互流动。

五、能力提升常态化。把乡村医生的培训纳入单位年度整体计划,同步进行务实进修、集中培训。多形式、常态化、同步落实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在岗乡村医生参加规范的学历教育报销部分费用,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六、绩效考核同步化。科学制定镇、村卫生健康机构绩效考核方案,村卫生室主要侧重于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重点围绕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岗位责任和社会效益等内容,同步落实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绩效考核。

七、社会保险企业化。全区485名在岗乡村医生纳入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外用工管理,按照工作年限、学历层次、执业资质等确立工资待遇。参照企业职工标准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镇村同步落实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八、运行管理一体化。村卫生室作为基层单位业务科室纳入运行管理整体计划,实行紧密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岗位责任和财务、资产、服务管理以及成本核算、工资待遇、收入分配、绩效考核、医保报销等全部统一。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