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213期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3月5日
目 录
● 镇江创新打造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升级版”
● 启东率先创建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
● 扬州以基层改革“小支点”撬动服务能力“大提升”
● 泰州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 苏州发布三大“智慧医疗”便民惠民服务项目
镇江创新打造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升级版”
近几年来,镇江市按照国家和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部署要求,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举措的“升级”完善,发挥更大成效,造福群众健康,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更大力度加强公立医院治理。一是进一步完善办医体制。加强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运作,结合市医疗集团职能转变和运行机制调整,进一步完善医管委“办医”、卫生健康委“管医”、集团“运营”的治理体制,着力引领公立医院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推动行业党委和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实质运行,全面制定公立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三是发挥章程核心引领作用。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省级试点为引领,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制定章程,并以章程为根本,全面梳理和规范医院内部一系列规章制度。发挥20个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作用,强化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四是完善补偿机制。市政府每年安排4000万元市直公立医院化债资金。率先实施医药价格“四降一提一试行”综合改革。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连续实施3次医药价格调整,试行基层价格改革。五是规范管理运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全成本核算,制订公立医院规范管理运营实施细则,把运营效率效益纳入绩效考核重点指标。加大控费力度,每年设定年度控费总目标并逐级分解。三级医院均建立了总会计师制度。
(二)更具温度巩固分级诊疗。一是深化医联体建设。制定落实《镇江市医联体建设规划》,构建3个城市医疗集团(康复、京江中医、江滨)、5个县域医共体、8个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并建立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加强基层机构能力建设。全市建成全省基层卫生十强县(市、区)2个,建成全国百佳卫生院1个、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5个、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省示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成比分别达83.78%、32.15%。三是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全市建成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7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实施新一轮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3所县级人民医院综合能力建设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四是做实家医签约服务。深化“3+X”家庭医生责任团队服务内涵,实施网格化管理, 627个家庭医生团队分段包干,提升签约服务温度。4个基层机构被确定为省级家医服务模式创新建设单位。
(三)更有深度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一是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在全面实施基层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加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力度,实现与基层用药衔接。增加基层慢性病、康复及特色专科用药。二是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部门会商联动机制,实行短缺药品信息“每月零报告”制度。完善急(抢)救、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低价药品挂网采购政策和询价采购等方式,保障药品临床供应。
(四)更富广度推进全民医保。一是率先推进医保市级统筹。统一全市职工医保待遇和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市域范围内参保人员就医刷卡“一卡通”。二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被省列为“病组分值”付费试点城市,开展由“C—DRG”向国家医保局“A—DRG”标准的接轨工作。对现行病种付费种类归并分为130多种,将按病种付费遴选目录增加到230多种以上。三是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全市9家三级医院加入省阳光采购联盟,实施集中采购。
(五)更多维度加强医疗综合监管。一是创新综合监管机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了行政审批与监督执法“三项清单”制度,进一步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二是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信用体系建设。建成市级医疗服务综合监管系统,利用医疗机构失信行为数据库,开展信用体系建设与管理。三是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加强非法行医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技术、人员、设备的准入和管理。
二、取得成效
(一)医药费用负担日益减轻。到2020年底,市直公立医院门诊人均费用330.85元,出院者平均费用12789.63元,在全省处于较低负担水平。
(二)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全市共开设“全—专联合门诊”102个,累计接诊30.8万人次;建成康复联合病房20家,2020年累计收治上级医院下转康复期病人1073人次。目前,全市常住人口签约率37.8%,重点人群签约率67.7%,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应签尽签;全市基层诊疗量占比稳定在55%以上,慢性病在基层得到有效管理。
(三)医保便民惠民。推进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实时结算,与上海676家联网医院直接刷卡结算。全市共开通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院41家,跨省异地就医联网覆盖率为100% 。已参加的两轮5个品种联盟采购预计一年期为群众减负4200万元。
启东率先创建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
近几年来,启东市以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通过紧密型集团化运作,打造了一条由“县级强”向“县域强”综合医改升级之路。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管办分离,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深化医改推进会,制定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在强化龙头医院引领、提升基层医院服务能力、解决公立医院收支平衡问题等方面全力攻坚。发挥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作用,统筹推进医疗集团规划建设、投入保障、制度制定、考核监督等重点工作。切实加大卫生投入,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财政投入补偿机制,设立5000万元卫生信息建设专项基金,加快建成“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投入10亿元,打造全新的妇幼保健院,为省内目前单体规模最大、首家通过“所转院”能力提升项目验收并开业的县级妇保院。
(二)理顺体制机制,组建紧密型医共体。组建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龙头医院的两大紧密型医疗集团,覆盖15家公立医疗机构、6家社会办医疗机构。集团内部实行行政管理、医疗业务、人力资源、医疗保险、药品耗材、信息管理、综合考核、后勤保障、财务审计“九合一”统筹管理,城乡发展一体化、资源管理一体化、医防融合一体化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成功组建。
(三)发挥集团优势,提升县域诊疗能力。以20个长三角驻启名医工作室和胸痛、卒中、创伤、新生儿和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五大中心建设为抓手,提升龙头医院引擎能力,带动县域内学专科高质量发展。龙头医院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四)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健全科学决策机制与民主管理制度,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医务性收入,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体系,提高医院总体运营效率,医院成本核算及财务预算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方向发展。
(五)注重关口前移,推进医防融合。打造市域健康共同体,组建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术指导中心,集团成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加强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力量配置,形成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市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含社会办医疗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前移预防保健关口,促进医防融合。建成呼吸系统疾病智能远程会诊及管理中心,实现全程分级诊疗闭环管理,形成呼吸慢病精准管理的“启东模式”。规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名专家纳入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团队,让更多群众享受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
二、取得成效
(一)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市人民医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为“达到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县医院”;市中医院完成第二轮三级中医院复评,全新的妇幼保健院高质量启用,纳入三级专科医院管理。基层医院中1家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家纳入二级综合医院管理,3家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省级推荐标准,2家被确认为省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基本建成单位,建成省、市级基层特色科室15个。全市三、四级手术同比增长10.8%;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98.4%。
(二)分级诊疗格局日趋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回归功能定位,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基层首诊占比70.2%,市级医院下转病人同比增长13.4 %。
(三)队伍活力有效激发。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的实施办法》,实施灵活的人才引进方式,提供优厚的综合待遇保障,构筑完备的人才发展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岗位人才加盟。引进培养博士、硕士186人。实施“县管乡用”人才新政,建立集团人才周转池,吸引人才主动流向基层,53人进入人才周转池,有效缓解基层人才荒矛盾。完善人员编制备案管理,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医疗集团理事长、院长等年薪动态调整机制和医务人员收入增长机制,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向基层倾斜,激发了医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龙头医院专家下沉,百姓就近看上三级医院专家。“先看病后付费”实现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就医流程更加简便优化。建立健全医疗费用管控机制,按照“总额预付、集团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原则,实施医保总额预付制度,激发医疗机构控费积极性,有效降低就医费用,患者就医感受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扬州以基层改革“小支点”撬动服务能力“大提升”
近年来,扬州市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构建现代医疗急救体系中,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以基层改革“小支点”,撬动服务能力“大提升”,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有质量、更具温度的卫生健康服务。
一、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基层中医药工作网底。市财政近三年共下达中医药发展引导资金3000万元,全市近年先后异地新建4家、改扩建3家中医医院,全市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规范建设中医诊疗区,93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有中医馆。建成以扬州市中医院为龙头的市级医联体、以4家县(市、区)中医医院为龙头的县级医共体。2019年,扬州市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地级市);2020年,6个县(市、区)全部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县级)或通过国家验收,实现全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覆盖。
二、实施“五大工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已经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标准。继续开展“双千人”农村医学人才定向培养计划,累计招录1130名农村医学和676名大专本科层次定向培养学生。推行三甲医院全面托管区域医疗中心,创成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68%、省级社区医院的11.83%,累计建设城乡家庭医生工作室61个,其中11个创成省星级家庭医生工作室、6家获评江苏省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单位。2020年,扬州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
三、优化网络布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率先打造“15公里半径急救医疗圈”,实现“五大救治中心”建设全覆盖。打造国内领先的卫生应急管理指挥系统,通过建设信息化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急救站(点)一体化管理和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无缝对接。
泰州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泰州市自2021年起实施为期两年的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按照“全面自查—整改核查—总结提升”的程序开展,旨在全面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
该市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一是全面开展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检查。在全市范围内对各类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开展自查、检查,发现存在问题和不足,明确整改内容和目标,推动问题整改和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二是规范开展医养结合机构内部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医养结合机构严格落实各项医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标准,落实各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核心制度,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配置科室、人员和设施设备,规范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三是落实完善医养结合机构服务和管理相关制度和标准。推动医养结合机构认真落实《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和《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及相关制度和标准规范,按照有关指南及制度和标准规范加强服务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四是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养结合机构管理人员、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护理员等人员队伍能力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制定和落实有关奖励政策,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培训要纳入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计划,为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医护和其他服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五是加强医养结合机构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对接部署全省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持续落实医养结合监测,不断完善与省和全国医养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争取部分医养结合机构参加国家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把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推进医养结合机构远程医疗服务发展,使老年人在医养结合机构即可获得远程诊疗指导、在线复诊等服务。六是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医养结合机构新冠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有关部署要求及工作规范、指南,明确内部分工,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加强医养结合机构感染管理和传染病防控工作,消除机构内交叉感染风险。
苏州发布三大“智慧医疗”便民惠民服务项目
近日,苏州市正式发布发热门诊监测预警云平台、市医疗影像云平台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三个项目,切实推进疫情信息化精准防控,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该市三大“智慧医疗”便民惠民服务项目:一是市域一体化发热门诊预警云平台对接全市60余家发热门诊信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实现发热门诊患者数据智能采集、上报,采用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对发热患者数据预警统计分析,对群发、高发和重点监测的疫情实时监测,自动在地图上标记预警患者位置,为疫情防控发挥精准有效的支撑作用,目前已累计采集发热患者信息1.2万例。二是市医疗影像云平台为全市大中型医疗机构提供影像数据共享调阅、数据容灾服务,为基层医疗机构影像会诊提供支撑,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影像数据互联网调阅服务,为监管部门提供数据监管、质量控制等服务,平台已接入140余家医疗机构。三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全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档和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并进行管理与维护。市级对各区县健康档案开放服务进行整合,以“健康苏州掌上行”APP为入口,向全市签约居民开放健康档案查询服务,市民通过电子健康档案能够查阅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