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医改动态(第237期)
发布日期:2021-12-10 10:42:30 浏览次数:

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237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2月8日


目    录

● 我省创新推动基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 邳州积极释放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力

● 泰州市姜堰区探索实施“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模式

● 丰县扎实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东台全力提升县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 南京市卫生健康委着力强化基层卫生管理干部能力

我省创新推动基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基层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围绕建体系、提能力,优服务、强管理,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构建基层中医药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府组织推进责任。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范畴,纳入各市、县(区)、部门和单位年度目标考评体系。以创建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抓手,构建“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城乡联动、协调推进”常态化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推动有力、创建顺畅、促动鲜明的工作格局。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将目标任务列入省政府“十大任务、百项工作”予以重点部署推进、列入委、局和医改年度重点推进项目抓落实,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的良好氛围。

(二)出台支持中医药发展政策。“十三五”期间,省级和地方各级财政分别投入14.4亿元、324.3亿元用于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建立符合基层医疗机构特点的中医诊疗价格机制,在部分地区开展基层中医诊疗项目价格与县级公立医院同价;对中医医疗康复等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按床日付费,对在宁省(部)属公立医疗机构14种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不同程度的调高;将县级中医院为龙头的医共体作为医保结算单位整体纳入区域总额预算管理。推行“县管乡用”制度,建立引进中医紧缺专业人才绿色通道;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比例稳定在20%左右。全省招录全科医生11918名,其中中医全科医生2052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7136名,其中中医类919人。省财政对苏北、苏中经济薄弱地区的新招录基层中医人员,每年每人给予2.5万元的补助。改革职称评审办法,全面下放社区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权,由各设区市组织;对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社区卫生高级职称的,取消职称外语、计算机要求,对论文、科研不作硬性规定,侧重评价临床工作量、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从2019年起,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新提拔的干部原则上须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职或挂职工作经历。

(三)精细推进改进绩效考核。以二、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为突破,系统开展绩效考核,重点对得分率<60%的指标进行原因分析,形成年度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并通报各地政府,推进工作落实落地。各地卫生健康、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出台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标准,把中医药内容作为一级指标实行绩效考核。合理核定基层绩效工效总量,提升基层卫生人才收入水平。基层卫生骨干中医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制,对实施协议工资的人员,不纳入本单位绩效工资实施范围。

(四)规范组织法执法检查。省人大牵头在南京、常州和连云港、宿迁市对中医药法实施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同时委托镇江、盐城、泰州市人大牵头同步开展执法检查,推动各级政府“望闻问切”不回避、找准症结“开良方”,为推进全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取得成效

一方面,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明显增强。2016年以来,10个县级中医医院新增业务用房321.6万平方米,新增床位数2.49万张;19个县级中医医院改新扩建工程项目正在推进中。新增10所县级三级中医院,91%的县级中医院达到县中医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推荐标准,36所薄弱地区县中医院180个专科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全省建成1591个标准化中医馆,实现标准化中医馆全覆盖;97%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6类,95%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开展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4类。大力推进中医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建设,打造“区域+专科专病”点面结合、全专互补的中医医联体新形态。

另一方面,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实施中医“三名”战略,建成100个省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滚动建设237个省级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120个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37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9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持续推进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山阳医派、澄江学派等中医医派流派的挖掘、保护和传承。鼓励支持本土学派流派名老中医基层带徒授业,在基层医疗机构建成中医流派相关名中医基层工作站592个。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网络,分级建设109个培训推广基地;建设6个省中医护理专业化培训基地和2个中医护理临床实践基地,推进中医护理内涵建设。

邳州积极释放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力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中医药工作保障机制。一是加大对中医药事业费专项投入。2021年卫生事业经费投入3.17亿元,增幅9.27%,其中中医事业经费5340.63万元,增幅为12.81%,始终保持中医药事业经费增长比例高于卫生事业费的增长比例。二是加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专科建设。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区,建成基层中医特色科室5家。三是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专项补助力度。年均发放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劳务补助经费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20%以上。四是加大城乡居民医保中药饮片的报销范围。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基本药物全覆盖,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成药部分全部纳入实施范围。

(二)完善三级服务网络建设。一是做强市级“龙头”。市中医医院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徐州市级中医重点专科6个,开展针灸、推拿、刮痧、拔火罐、穴位敷贴等中医适宜技术68项,生产自制制剂31种、协定方32种。二是做优镇级“枢纽”。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设置率为100%,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提供针灸、拔罐、刮痧、穴位敷贴等基本的中医诊疗服务。三是做实村级“网底”。总投资2.6亿元,全面实现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村卫生室均设有全科医疗诊室(包括中医康复科室)、治疗室、换药室、观察室、健教室和药房等室,可以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三)加强中医药应用实践。一是着力发挥好“ 治未病”优势。市中医医院、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设置“治未病科”,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广“冬病夏治”等多项“治未病”服务,年均开展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慢支、哮喘1万余人次。二是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及亚健康等重点人群制定中医药方案,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节、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活动。三是助力新冠肺炎防治。充分发挥中医药应对新冠肺炎优势,向社会发布中医药预防用方,为隔离人员提供预防性中药汤剂。四是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在市电视台开设健康专栏,组织中医药专家开展中医养生知识讲座,选派业务能力好、政治责任心强的中医专家参加市“中医药知识科普宣讲”“中医药在你身边”及“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提升民众健康素养。

二、取得成效

(一)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通过市、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建设,形成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社区)卫生室(所)为网底、市综合医院及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各综合医院均设置中医科室、中药房和煎药室;乡镇卫生院全部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区,配备300种以上的中药饮片和100种以上中成药,配备神灯、针灸针、火罐、刮痧板等中医诊疗设备,为开展中医药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中医药品牌效应显著提升。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全省第三家县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36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实现全覆盖;2021年高分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第二次复审,创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泰州市姜堰区探索实施“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建全管理组织。一是制定方案。根据《中医药法》和有关要求,研究制订泰州市姜堰区中药饮片集中采购、代煎与配送一体化实施方案。二是成立组织。成立中药饮片集采煎送一体化工作指导小组,指导、推进、协调中药饮片集采煎送一体化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落实相关工作任务。三是明确职责。中医医院成立专门组织负责承接具体事宜。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成立本单位中药饮片集采煎送一体化工作的管理组织,明确分管负责人和联络人员,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

(二)优化流程,健全工作体系。一是搭建平台。构建区中医医院与政府办一级医疗机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互通信息系统平台。二是上传信息。政府办一级医疗机构医师开具处方,同时注明患者代煎意见和配送地址,基层收费处通过单位内部管理系统划价收费,利用区中医医院与政府办一级医疗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同步上传处方信息至区中医医院。三是审核调剂。区中医医院实时接收政府办一级医疗机构上传的处方信息,进行审方、发药、中药饮片代煎等工作。四是及时配送。区中医医院根据患者要求,将中药饮片或免费代煎好的中药汤剂通过物流公司免费配送至患者指定地址。

(三)细化措施,完善运行机制。一是做好集采工作。政府办一级医疗机构根据区中医医院中药饮片目录、价格,结合自身实际完善中药饮片目录、价格和虚拟库存,委托区中医医院统一集中采购中药饮片,并存放在区中医医院中药库中心备用。二是加强成本核算。全区所有政府办一级医疗机构原有库存中药饮片,由区中医医院按照进价予以回收。区中医医院承担代煎成本费用,与政府办一级医疗机构每月盘账,测算成本。三是妥善安置人员。各政府办一级医疗机构原有实体中药房(库)改变为虚拟中药房(库),精减了人员。安排好中药房(库)人员分流工作,做到安排合规合理。四是制定激励政策。各医疗卫生单位建立健全效果评估机制和绩效考核方法,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单位和医务人员评优评先、晋职晋升、绩效工资分配等挂钩。各单位调整完善本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案,提升中医药考核占比,制定中医药激励倾斜政策,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薪酬水平。

(四)关注民生,提升服务效能。采取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形式,研究制定《中药饮片集采煎送一体化管理办法(试行)》,推行线上线下并行服务,进一步完善全区中药饮片集采煎送一体化管理工作。一是完善设置模式。公办一级医疗机构根据自身情况申请恢复实体中药房(库)设置,区卫生健康委组织审核验收。经验收合格的单位改变中药处方“事前审方”为“事后审方点评”,处方实时上传至区中医医院存档备查。患者可就地直接取药,减少患者等候时间,减少物流配送成本。二是健全管理体系。恢复实体中药房(库)的一级医疗机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委托区中医医院统一打包集中采购配送中药饮片,负责其所管辖的村级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的调拨、配送、结算等相关工作。三是拓宽信息平台。利用构建医共体数据中心契机,打通中药集采煎送信息平台与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的渠道,便于村级医疗机构设置虚拟中药房(库)。四是加强行业监督。健全中药饮片集采煎送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机制,建立完善中药饮片遴选、采购、使用等监督管理制度,定期对中药饮片集采煎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取得成效

(一)创新服务模式。不同于某一医院单独提供配送服务,以行政部门为主导,以互联互通信息系统为载体,以区中医医院为中心,构建中药饮片集采煎送一体化平台,实施区域性一体化中医药服务,这是一项率先创新举措。

(二)实行智能监管。推动优质中医药医疗资源下沉,中药饮片实现了集中采购、药品目录、药品进价、药品售价、药品质量、免费代煎、免费配送、利益分享“八统一”,提高了区域资源利用效率,节约了人力和药材成本。加强中医药全过程服务、全流程监管,确保溯源保质追责,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坚持惠民利民。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实行免费代煎、免费配送“双免”政策。截至目前,配方78463份、金额1648.33万元,“双免”让利群众263.7328万元。

丰县扎实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近年来,丰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多部门联动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人事、财务、医疗服务、后勤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卫生信息化管理“六统一”,建成远程会诊、影像诊断、临床检验、心电诊断、消毒供应“五大中心”,全县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比为80.15%、县域内就诊率达92%。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服务体系。全县成立两个独立法人的医疗集团,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分别牵头成立县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和县中医医院医疗集团,成员单位覆盖县域内所有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医疗集团实行法人结构治理,各成员单位独立法人地位不变,由总院法人兼任各分院法人,有力整合了区域优质资源。

(二)完善管理制度。成立医疗集团理事会,理事会是集团的决策机构,对医疗集团的重大事项进行会议表决;建立集团组织架构,制定集团章程,明确集团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议事规则等,成立“一办六中心”,实行了人、财、物运营统一管理。

(三)实行“三医”联动。一是实施“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的政策,推动按病种付费方式改革,建立合理检查和风险分摊机制,引导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二是建立人才绩效激励机制,提高医院绩效工资总量,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自主招聘人员管理机制,以集团为单位实施人员统一招聘,新招聘的人员纳入“县管乡用”计划,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增强基层岗位吸引力。

(四)推动分级诊疗。优化双向转诊方案和流程,明确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明确转诊流程;以病种为抓手,以信息化为依托,推动双向转诊,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同时,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引导各成员单位落实功能定位。

二、取得成效

一方面,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县人民医院创建为三级综合医院,建成徐州市级临床重点科室13个,中医科为省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单位。县中医医院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为徐州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另一方面,基层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统筹建立综合信息管理、电子病历、检验检查、医疗影像、公共卫生等业务信息系统。建成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临床检验(病理)、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基层学科建设得到加强,首羡镇卫生院妇产科、中阳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眼科、常店镇卫生院康复科、顺河镇中心卫生院妇产科创成省级特色科室,建成徐州市级特色科室11个。

东台全力提升县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阵地建设,构建纵向联动新模式。一是做精龙头医院。市人民医院启动“一院两区”建设,建成上海市一院分院;投资8亿元完成市中医院整体搬迁,成为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投入1.43亿元完成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全力争创二级专科医院;市三院创成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建成智能管控中心,被列为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二是做强区域中心。建成六个区域中心,重点打造区域诊疗、区域急救、区域培训和区域健康促进“四大功能”,创成二级医院5个,省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4个。三是做优镇卫生院。投入2.2亿元,17个镇卫生院全部完成省标准化建设,达到国家推荐标准8个,基本标准实现全覆盖;创成省社区医院8个。四是做实村级网底。开展村卫生室三年行动,评选出五星级村卫生室20家、四星级村卫生室30家,发挥了健康网底作用。

(二)突出能力提升,建设医疗技术新高地。一是以“双一流”拉升队伍。投入1亿元,大力实施一流医学专科、一流医疗人才的“双一流”战略,系统推进人才培养“八项工程”,年均人才增量300名以上,南通大学、扬州大学分别在东台开办硕士研究生班,首批招生90名。建成“2+6”实训基地,实施全员培训、全员考核,年均培训2.6万人次,培训率100%;遴选50名学科带头人,动态管理120名优秀青年技术人才和94名基层骨干,拥有省、市级以上重点人才27人。二是以“新三名”带动专科。深入推进“新三名”建设,建成名院分中心2个、名医工作室30个。举办“每月一讲”,周周都有省内外三甲专家教授来东讲学、手术、指导。建成胸痛、脑卒中、创伤、高危新生儿和高危孕产妇“五大急救中心”,全部达到省级水平。整合“1+6”急救资源(1个120市级中心和6个基层分中心),建成全市院前急救指挥中心,患者信息、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等数据第一时间传输到指挥中心,随时启动远程指导、远程会诊,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三是以“高精尖”强化装备。投入3亿元,实施医疗设备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龙头医院新增256排CT、3.0磁共振、DSA等设备,做到“高、精、尖”;基层单位新增磁共振、CT、彩超等设备,做到“全、实、高”,建制镇卫生院CT全覆盖,诊断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突出智慧医疗,打造健康服务新业态。“六大信息中心”把优质资源送到“家门口”。在远程会诊中心、心电中心、检验(病理)中心、影像诊断中心、集中消毒供应中心“五大信息中心”高效运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区域审方中心试点,以“精准用药、精细指导、精确治疗”为目标,以“三合理”为要求,全面推进建设试点,抽调高年资、高水平的临床医生和药学骨干,组成审方团队,在中心集中办公、集中审方、集中反馈。统一编排审方规则库,所有医疗机构、所有病历处方,全部进入中心,严格执行每方必审、每方必查,以更加精细化、集约化、合理化的临床用药指导,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提升,每天平均审方达4千张。“健康管理中心”把优质服务装进“口袋里”。建成“一个中心”(指挥中心),打造“两个平台”(云诊室、家医签约平台),提供“四送服务”(送医、送药、送护理、送健康促进),累计服务6.82万人次。围绕全区域、全人群、全生命健康周期管理,建成“健康云银行”,群众以合理运动、健康生活、科学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获取“健康积分”,兑换检查、检验、随访、体检等健康服务。

二、取得成效

东台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不断激发事业发展内生动力,“互联网+医疗健康”荣获世界健康城市创新发展奖,“五大信息中心”获全国基层卫生信息化大赛一等奖,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甲测评,创成国家首批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市人民医院被列为全国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市中医院创成三级乙等中医院。

南京市卫生健康委着力强化基层卫生管理干部能力

近年来,南京市卫生健康委通过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联合举办系列基层卫生管理干部能力提升班、管理干部研修班等形式,着力提升基层卫生管理干部能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组织新政策、新标准学习,提升基层管理者政策领悟力。对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与“十四五”规划,充分运用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平台,及时邀请国家、省、市相关专家与学者,对新出台的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相关政策、当年基层卫生工作重点、新开展的“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标准、社区医院创建标准、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创建标准、发热诊室建设标准等对市基层卫生管理干部进行进行辅导,为基层卫生管理干部正确理解和吃透相关政策要点,掌握相关工作标准打好基础。

二、组织新理论、新知识学习,提升基层管理者业务素质。针对现有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大多为技术干部转型而来,管理学知识缺乏,新知识掌握不足,特别是疫情期间暴露的基层管理者统筹能力不足,医院感染防控要求落实不够等问题,培训班围绕系统提升基层管理者决策力、执行力与统筹力,及时补足与增强管理中的短板、弱项入手针对性设计课程,从《如何开好务虚会》《制定战略的科学方法论》《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方法与实践》《基层卫生体系建设》等基础开始培训、再到《如何领导与培养新生代员工》《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医疗》《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医养融合体系建设研究》《特色科室的选择、孵化与运营》《新时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内圣外王领导力建设》《后疫情时代的决策优化与绩效管理基本标准》《新常态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感染防控》等新理论、新知识培训,助力基层卫生管理者全面提升管理业务素质。

三、组织交流、研讨,提升基层管理者工作创新力。针对基层卫生工作面广、量大,难点工作多,制约因素多等实际情况,培训班注重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学员到工作先进地区进行参观、交流、研讨,邀请工作先进单位管理者进行工作经验分享,借以拓宽基层卫生管理者眼界,提升工作创新力,培养基层卫生管理者工作中遇挫折不退却,遇难事求突破的工作韧性。培训班先后在深圳、杭州、上海、青岛开展现场教学,就医共(联)体建设、信息化建设、大健康管理、绩效管理等开展交流、研讨,邀请市内外基层卫生管理者就提升机构日常工作效率、提升机构服务能力、开展特色科室创建与社区医院建设、统筹疫情防控与日常工作方法等进行分享。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