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医改动态(第233期)
发布日期:2021-10-25 17:23:20 浏览次数:

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233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0月25日


目    录

● 南京市浦口区探索城市郊区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新路

● 淮安召开全市深化医改工作推进会

● 泰州启动“岐黄校园行”中医药文化活动

● 邳州“三举措”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 南京两部门积极推动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建设

● 启东全力推进名医工作室建设

南京市浦口区探索城市郊区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新路

近年来,南京市浦口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引领发展”理念,实施“人才强卫”工程,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谋划,不断完善人才招引、培养、考核、激励、发展等举措,打造卫生健康人才高地,为“健康浦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坚持高起点定位,创新“引才”好机制。一是高层次规划。针对辖区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人才发展实际,区卫生健康委不断探索备案制人员在招引、管理方面的方式方法,出台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奖励办法,创新设置基层社区医院高层次人才、适宜技术人才招引标准,增强高层次人才招聘的吸引力。二是全方位保障。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备案制人才队伍。根据“标准核定、备案管理、岗位设置、分类聘用“的原则,核定公立医院备案制编制1625个。考虑基层人员招聘难的现状,从二、三级医院划定事业编制100个给基层;考虑基层发展需要,探索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备案制编制147个。近年来,共招录备案制人员257名,破解编制不足引发的人才招聘难题。三是多举措招引。全面推进“人才强卫”战略实施,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十三五”引进博士、领军型等高层次人才33人,全区高层次人才规模稳步提升。全力做好实用型人才的招聘工作,2019年以来累计公开招聘各类实用型医学人才806人。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近3年共招聘87名村医;同时,持续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极大地缓解乡村医生短缺的突出矛盾。

二、聚焦能力建设,打造“育才”高平台。一是创新基地建设。成立区卫生健康人才发展中心,负责全系统卫生人才培养、招引、教学等。与南京医科大学、健康江苏研究院合作共建“健康江苏”浦口创新研究中心,举办“健康江苏”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暨首届浦口卫生与健康创新发展论坛;合作开展基层人力资源配置分析,组织医护技术专项学习,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与医技水平。二是搭建讲师平台。区中心医院承担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驻点教学任务,通过助理全科规培基地验收,设立内科、外科、妇产科等11个教研室,为来自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宿迁卫校、盐城卫校等医学院校的专业实习生开展教学工作。近年来,2人获南京市“十三五”青年人才荣誉称号、1名中医师成功入选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千百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三是丰富带教模式。深化“院府合作”,主动“牵手”省人民医院等省内顶尖医院,开启紧密型合作模式,实现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资源全面共享;区中医院积极与南京市中医院、中大医院、鼓楼医院等多家省市知名医院开展深入合作,建成中大医院胸痛、内分泌、重症、乳腺四大诊疗中心浦口分中心及中大医院施瑞华教授工作站和马明名医工作站、武心萍超声工作室浦口区中医院甲状腺乳腺中心等6个名医工作站。定期来浦口坐诊省市级专家117人、常驻浦口省市级专家86人,通过实战帮带、现场讲学加快本土专家培养。近三年,全区新晋升副高以上专家100余名。四是抓实集训机制。分批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暨乡村医生轮训班、乡村医生至二、三级医院参加实用技能进修等工作,完成45名基层卫生骨干人才遴选及300余名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业务轮训。定期开展医护人员三基技能考试、家庭医生服务技能、预防接种技能等竞赛,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突出人才强基,构建“留才”新环境。一是优化硬件环境。启动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三期工程、区儿童中心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着力提升两家区级医院的硬件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卫生发展投入,2018年至今累计投入8亿元,全面启动浦口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工程”,全面提高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发展基础。设定区级优质示范站点的建设标准,历时三年完成20家高于省级示范化标准的区级优质服务示范站建设,基层医疗硬件设施整体优化,卫生环境焕然一新,力争达到“筑巢引凤”的改革目标。二是优化绩效政策。在薪资待遇上,实现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与编内人员同工同酬。合理核定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统筹平衡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探索实行符合公共卫生特点的薪酬体系和保障机制,逐步缩小薪酬差距。三是优化晋升流转通道。依托医共体平台,推动医共体内编制统筹调配、人才共建共享,实现人员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在医共体内部建立区级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近几年共选派6名区管医院副院长及业务骨干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主要负责人或班子成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对服务站的一体化管理,建立中心与站点之间人才交流轮转制度,实现人才能上能下。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院前与院内医护人员柔性流动机制,促进医防人才融合。严格落实对口帮扶,支持公立医院在职骨干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医生工作室,公共卫生机构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工作站、分站或者派驻专业人员,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淮安召开全市深化医改工作推进会

日前,淮安市召开深化医改工作推进会。代市长史志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常务副市长顾坤主持会议,副市长王红红作全市深化医改工作报告。

史志军充分肯定全市综合医改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各部门要对照国家和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要求,明确重点、锁定难点、排出堵点,全力以赴攻坚,推动全市综合医改实现新突破。一是在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上求突破。深入对标找差,加快补短强弱,进一步提升快速处置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和救治能力。二是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上求突破。深入落实关于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要求和《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化绩效考核制度、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支付方式等各项改革,推动发展提质增效。三是在强化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上求突破。加强研究、细化举措,落实办医主体责任,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壮大卫生人才队伍,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生存发展问题。四是在深化医联体建设上求突破。聚焦扩面提质,完善市级医联体规划,发挥公立医院在医联体中的龙头核心作用,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国家级试点创建任务;强化医保支撑,提高医疗机构参与公共卫生、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积极性。

史志军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树立全局思维,加强党建引领,完善推进机制,严格督导考核,切实打好攻坚战,确保各项医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王红红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加快改革进程,持续提升改革质效,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贡献新的力量。

各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市、县区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市医改办、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医疗保障局作会议交流发言。

泰州启动“岐黄校园行”中医药文化活动

近日,泰州市举行“岐黄校园行”校园中医药文化活动启动暨“岐黄学园”仪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岷;泰州市副市长王学锋,市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高港区委书记叶冬华等参加活动。

泰州市“岐黄校园行”校园中医药文化活动,由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团市委、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高港区人民政府)主办。朱岷和叶冬华共同为“岐黄学园”揭牌,参会领导共同见证泰州市中医院与区教育局签订结对共建合作协议。朱岷充分肯定泰州市在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中做出的探索,希望再接再厉,为全省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校园创造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经验,争取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泰州模式”推广至全省乃至全国。

王学锋对全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部署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机制,融合各方资源,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体系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近年来,泰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机制,推动中医药机构与学校结对共建,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角,系统性打造中医校本课程。历时一年多建设,泰州市岐黄学园已渐成规模,岐黄校本课程也初具雏形,着力建设“岐黄学园”中医药文化教育品牌,积极打造“一园一区一课堂”(一园:中草药种植园,一区:中医药文化展示区,一课堂:医药知识小课堂)。

邳州“三举措”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邳州市认真贯彻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从订单定向培养、本土办学和社会招聘三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解决基层“缺医”难题。

一、强化本土人才培养,用好用足“定向”政策。为基层卫生院培养高中起点本、专科层次医学生,大力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积极争取订单定向培养名额,现已累计培养临床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医学生474人,培养人数在全省县级市领先。

二、全面开展社会招聘,引进急需紧缺卫生人才。全面启动基层卫生人才招聘计划,成立卫生人才招聘专班,专人负责全系统招聘工作,积极参加各大医学院校校园招聘和省平台招聘,探索“县管乡用”用人模式,累计招聘300余人。

三、拓展医学教育渠道,校校联合办好本土卫校。投入1000万元高标准打造基层卫生岗位技能实训基地,成功创建江苏省首批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与徐州市生物工程学院联合办学,面向本地中考毕业生定向培养“3+2”五年制康复技术和护理专业学生,并签订就业协议,真正实现卫生人才的“自培养”。

南京两部门积极推动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建设

近日,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出台《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建设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旨在发挥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引领和辐射作用,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方案》明确,每个区申报建设不少于3个工作站;每个工作室建设不少于1个工作站,最多可建2个工作站。建设周期为三年,市级财政每年按每个工作站3万元标准给予工作室专项资助经费,工作站依托单位主管部门按照不少于1:1的比例配套经费。一是培养优秀基层中医药人才。工作室为工作站培养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不少于2名。每年跟师时间累计不少于20个工作日,撰写跟师笔记不少于10篇,完成与名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相关的医案或临床经验运用心得不少于5篇。二是开展巡诊带教活动。每季度组织2次以上以工作室名中医药专家为核心的专家团队进驻工作站开展诊疗、带教、义诊和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讲学、业务培训活动。每次时间不得少于1天。三是加强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扶持一个以上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病种,推广一项以上特色诊疗技术,扩大临床诊疗范围。四是探索合作发展模式。在学术继承、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业务发展等方面加强探索,建立工作室与工作站效益分享机制和长期合作机制,为工作室建设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方案》要求,一是工作站依托单位为各区独立设置中医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二是工作站负责人应为中医药中级及以上职称,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区名中医优先入选;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结构合理,且专业方向与工作室市名中医药专家专业方向基本一致;三是工作站依托科室应为依托单位重点发展或有一定特色优势的学科,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四是工作站负责人由依托单位推荐,要求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年以上,具有较高的临床水平、较强的综合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五是工作站依托单位领导应重视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工作,能够为工作站建设提供带教和诊疗场所以及必要的工作条件。医联体单位优先入选。 

启东全力推进名医工作室建设

近日,启东市出台《名医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市开展名医工作室创建工作,明确名医工作室的基本条件、工作任务、创建主体、评审办法、经费补助和工作要求,重点在五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提能级,名医工作室坚持每周开诊,主要开展疑难病例会诊、危重症抢救等医疗服务,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二是强弱项,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填补本市空白,补强薄弱专科,提高专科服务能力;三是育人才,与名医所在医疗机构打通“规培通道”和“就诊绿色通道”,培养一批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专科人才;四是谋创新,开展重点疾病防治研究,强化关键技术的引进、应用和创新,增加高质量论文或专著的发表;五是促交流,组织名医工作室学术论坛、培训班等活动,推动全市学术水平整体提高。

名医工作室将采取“优胜劣汰”机制,以三年为一个管理周期,市卫生健康委对各工作室在人员资格、学术继承、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每年一次的过程性考核和一个管理周期末的总结性考核。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