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致谢!拯救我生命的天使
发布日期:2020-08-20 16:03:52 浏览次数:

(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2020-08-19)

编者按:8月19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这一天,我们都要致敬致谢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白衣执甲,勇敢逆行抗击疫情;他们,医者仁心,与死神争夺生命。今天,记者换一个视角,走近不同的患者,听他们说说求医期间遇到的难忘医师、暖心故事。

医生有信心,病人才会更有信心

早上8点,江苏省肿瘤医院江宁分院来了一位老熟人,门房亲切地和她打招呼:“又来了啊,你真是比院长还准!”58岁的丁文莉已经习惯了每天两次打针生活,早上8点、下午4点准时来到医院治疗。“医院里不管老小,都‘文莉文莉’喊我,大家像家人一样,我常开玩笑说我又带工资来上班了。”丁文莉爽朗的笑声让人很难想象她是一位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

2019年7月25日,丁文莉在江苏肿瘤医院做了CT检查、肝穿刺等一系列检查后,被确诊患有神经内分泌肿瘤。回想起刚确诊那段时间,丁文莉说:“就像被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死刑,好像明天就要走掉一样,那时候非常焦虑,每天都疑神疑鬼,动不动就感觉自己肝疼、肠子疼。”因为病症比较罕见,大多数医院主张开刀治疗,305病区的黄新恩主任带领团队经过研究,坚持不开刀、不化疗的打针疗法。

最初,丁文莉一家人都不太相信,光靠打针能治疗肿瘤?那时候,丁文莉没有明显症状,黄主任坚持“不要过度治疗,不能开刀开垮了。”面对病患以及家属的疑虑,他耐心解释:“这是个慢性病,咱们慢慢治。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一样,打针也是化疗手段的治疗之一。”

丁文莉记得很清楚,自己第一次挂“小牛脾”的时候,身体很不舒服,对药水十分怀疑。“黄主任先是细心向我解释,后来看我还不放心,就让我做一次肠镜,原来是肠子有炎症,现在去医院我还主动要求挂这个药。”

因为选择了保守疗法,丁文莉才能和正常人一样吃吃喝喝。这一年除了打针,她的生活基本和以前区别不大,心态也越来越好。“黄主任的心理疗法起到很大作用。他总是跟我说:‘你放心,我有10种方案对付这种病。’医生有信心,病人才会更有信心。”有时候晚上9点多丁文莉身体不舒服,打电话给黄主任,他也会及时回复。“我的老公、女儿、哥哥都加了他的微信,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们的疑问。”

医生的温情,让患者如沐春风

33岁的张云患有系统性硬化症,正于南京鼓楼医院接受治疗。2014年,张云在老家淮安涟水突然发病,严重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无法治愈,只能不断的控制,这一治就是6年时间。

免疫力下降使张云皮肤颜色变暗,脸部也有些浮肿,但从她爽朗的笑容中不难发现,病魔没有将她击垮。她说,是鼓楼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让她重新建立起信心,也是他们的耐心呵护让她倍感温暖。“这里的医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温柔。”

因为硬化症和“雷诺现象”,张云的肾脏、心脏等多器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这需要漫长的治疗过程。她曾经特别焦虑,甚至想放弃,但在医生的开导下,最终坚持了下来。“2020年的7月,我再一次来南京鼓楼医院住院,这次接诊我的是一位温柔的风湿免疫科男医生,正好他姓温,人如其名!”

张云所说的医生是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的主治医师温利辉,负责她此次病症的治疗工作,他每天下班前都会再一次前往张云的病房查房,和她沟通病情。张云说,她最喜欢听到温医生告诉她,“你没事的,不用担心。”每次听到这些话,都让张云感到如沐春风。

 “特别感谢鼓楼医院各个科室的专家,风湿免疫科的孙凌云主任、妇科的朱湘红主任、呼吸科的曹敏主任。”在6年的鼓楼医院治疗生涯里,张云去过多个病区,接触了近十位鼓楼医院的专家,每一位都留下很好的印象。采访中,张云拿出一张纸,上面是她转病区时,别的科室医生为她准备的治疗建议和注意事项,字里行间显露出医生对患者最真挚的关心。

医生的手掌,给了生命最初的温暖

2020年5月5日,南京市妇幼保健医院里,一名叫“可乐”的女宝宝“急匆匆”地来到这个世界,刚离开妈妈温暖的子宫,便住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可乐胎龄为25+4周,体重只有860克,是超低出生体重儿。”蒋丽回忆起与女儿的第一次见面,“护士给我发来照片,小小的人比成人手掌大不了多少,皮肤通红,像纸一样薄,嘴里插着胃管,戴着几乎遮住了全脸的呼吸机,脚上绑着血氧仪,看一眼就不忍心再看,心里像压着大石头喘不过气。”

32岁的蒋丽几经周折,最终等来了可乐的降生,“她好不容易才来到我身边,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得知孩子出生后即暂停呼吸,蒋丽几欲昏厥,“当时,儿科沙莉主任团队的所有专家医生合力抢救她,我求他们一定要救活我的孩子。”

可乐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待了65天,蒋丽也足足盼了65天。“我每天都睡不踏实,刚一睡着就会做噩梦,梦到女儿不见了,醒来以泪洗面。”蒋丽说,因过度思念女儿,她患上了产后抑郁症,“为了安抚我的情绪,医生和护士每天都会给我发可乐的照片,看着她一天变一个样,我的心情也跟着起伏。”在蒋丽无法和女儿见面的日子里,医生成了爱的传声筒,不断向她传递宝宝的最新变化,给了她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可乐抵抗力差,有很多并发症,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支气管炎、脑出血二级、喂养不耐受......我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盼着医生的消息,告诉我宝宝的血象稳定了,大小便化验正常了,体重一点点恢复了,呼吸暂停的情况也渐渐减少……他们每天守在宝宝身边,陪她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第45天的时候,医生第一次夸了可乐,说她这周的表现特别好,那一天也是我住院以来睡的唯一一场安稳觉。”

65天后,体重增至3.5斤的可乐摘下了呼吸机,转进普通儿科病房,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第一次当妈妈,没有照顾宝宝的经验,可乐又小又软,担心稍一用力就要碰坏了。”一天深夜,可乐突然哭闹不止,手足无措的蒋丽也跟着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按铃,叫来了值夜班的医生护士。“他们一直抱着可乐哄,一哄就是3个小时。”不知孩子哪里不舒服的蒋丽陷入了难过与自责,“医生哄完宝宝又接着哄我,安慰我宝宝哭起来很有力,说明她处于良好的状态。后来再遇到突发情况,只要有他们在,我就能定下心。”

回到儿科病房的可乐得到了医生护士们无微不至的呵护,不论是白天还是深夜,3位主治医生每隔1小时便会轮流进病房询问可乐和蒋丽的情况。“照顾早产儿需要倍加小心,他们手把手教我怎么给小朋友做护理,哭闹时如何安抚,肚子胀气后怎么处理......他们不仅从鬼门关抢回了我的孩子,还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妈妈。”

医生“接力”救治,让爱与希望一路同行

“2015年,我查出胃癌中期。”67岁的傅建邦是乌鲁木齐人,2012年来到南京定居。查出胃癌后,傅建邦在2015年7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通过手术切除三分之二胃和三分之一食管,并先后接受药物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抗癌很艰辛,幸运的是我遇到很多好医生。”从肿瘤科王同杉到吴昊等医生,傅建邦如数家珍。

“一开始查出癌症,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再加上人们‘谈癌色变’,我更不好受。”确诊癌症后,傅建邦以为要“数着日子”过活,对治疗一度提不起信心。但王同杉医生不断鼓励他,告诉他:“癌症不可怕,它就是一种慢性病”。

“王医生讲得慷慨激昂,还和我开玩笑打趣,让我紧张的情绪缓和了很多。”傅建邦说,王同杉医生对他提了三点要求,一要保持好心态;二要配合医生;三要拒绝过度治疗。“剩下的事,交给医生就行啦!”傅建邦对医生有十二分的信任。

2016年,傅建邦再次体检,他的癌细胞转移到小网膜,要接受靶向治疗。治疗进行半年,傅建邦出现手脚麻木等不良反应,医生随即叫停,并推荐他参加PD-1免疫制剂二期临床试验。“虽然是试验,但我一点顾虑都没有,王医生处处为我考虑,我相信他的判断。”傅建邦没有犹豫,从2017年5月开始接受为期两年半的免疫治疗。

“每个月住院两次,负责治疗的吴昊医生每次都来看我,陪我谈心,我能感受到他对病人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这次治疗,傅建邦没有产生不良反应,身体也逐渐好了起来。2020年1月的体检中,吴昊医生告诉傅建邦,他已经临床治愈,不再需要药物治疗,定期体检即可。“今年我体检复查两次,情况都很好。”

“治病5年,‘接力’救治我的医生们对我的关爱从来不变。他们不仅救了我的身体,也救回我的信心。”傅建邦今年初回乌鲁木齐休养,他说,等疫情稳定,还要回南京复查。(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