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扬州 基层的岗位“回暖”了
发布日期:2019-08-08 15:13:56 浏览次数:

(健康报:2019-8-8)

“在这里康复治疗1个月,腿能弯成90度,舒服多了。今天准备出院,过一阵子再来治疗。”说这番话的,是江苏省扬州市48岁的殷先生。近日,他高兴地从扬州市广陵区汤汪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院回家了。

今年年初,远在印度尼西亚打工的殷先生在工地上摔倒,致左腿粉碎性骨折,回国在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做了手术。手术虽然很成功,但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他可能丧失行走功能。“听人家说汤汪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不错,虽然离家远点,但还是过来了。这是第二个疗程了。” 殷先生说。

殷先生的康复治疗师蒋晓莉介绍说,殷先生入院时左腿僵硬得像根棍子,根本弯不了,是家人用轮椅推进来的,现经两个疗程的康复训练,借助拐杖可以走路了,再坚持一段时间训练,他将完全康复。

殷先生只是近年来从汤汪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的众多患者中的一位。该中心主任陈迎凤介绍说,中心共有145位职工,去年门诊量21.2万人次,人均接诊量可以与三级医院比肩。其中中医门诊占30%服务量和业务收入,住院病人占60%。不仅是本地患者来就诊,还有来自江都、邗江、仪征、高邮乃至泰州的患者。

陈迎凤说,今天的局面,完全得益于扬州市出台的卫生人才“强基工程”等政策的支持,让医院引进一批优秀人才、打造了多个特色科室。“像中医科,程春霞、王丽两名医生是硕士研究生,蒋晓莉是专门从市区医院引进来的青年医生。如今,她们都成为医院的中流砥柱。”谈起现在中医科的人才梯队,陈迎凤颇为自豪。

别看现在每天门庭若市,谁曾想到,几年前的汤汪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因为环境差、待遇低,中医科人才流失严重而一度关门停业。 “最严重的时候,五官科、口腔科也都曾因缺人先后关门了。” 陈迎凤说。

“前些年,这种现象不仅在汤汪,在整个扬州基层医院普遍存在。不少乡镇卫生院的骨干‘孔雀东南飞’,村卫生室情况更严重。”扬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赵国祥说。

2016年,扬州市卫生健康委协调财政、人社、编办等部门,提请市政府办公室在江苏省率先出台《关于卫生人才“强基工程”的实施意见》,为育才、引才、留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赵国祥介绍说,该市“强基工程”第一招是实施“双千人”定向培养计划,面向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分别培养千名农村医学和千名大专、本科层次医学人才,市财政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5000元标准给予定额补助。至2018年底,已累计培养农村医学人才951名,培养大专本科层次人才410名。第二招是优化人才招引政策,适当降低基层卫生人才招录门槛,并实行了“县管乡用、乡管村用”模式,让最基层的人才也有盼头。更重要的是提高基层人才的待遇,像江都区对基层新招录的大专生、本科生分别一次性补助6万元、12万元;宝应县对紧缺型卫生人才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生活补助、200元的住房补贴。对于苏北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常年派驻农村的专家,每人每年补助10万元等。

仪征市大仪中心卫生院从医32年的张士奎医生告诉记者,以前每年拿不到8万元,而去年收入近20万元,“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

刚入职一年的大仪路南村曹森玮是为农村定向培养的大专生,目前在大仪中心卫生院轮转实习,一年的收入也有3万多元。“我们为定向培养的村医安排了名师带教,他们今后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后收入会大幅提高。” 大仪中心卫生院院长黄程说。

赵国祥介绍说,“强基工程”实施不到3年,效果明显:2018年扬州市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总数比2015年增长了10.3%,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比2015年增长61.2%;有高级职称者比2015年增长129%。乡村医生中,35周岁以下人员占比从2015年的7.37%上升到2018年的13.32%,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占在岗村医人数的46.38%,高出省均40%的水平。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