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苏卫规划[2018]39号)
发布日期:2019-07-23

各设区市及昆山、泰兴、沭阳县(市)卫生计生委、委直属各单位、省管有关医院:

为深化医疗健康领域“放管服”改革,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便民惠民,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通知要求(国卫规划发〔2018〕22号),现就我省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目标

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有线网络,改造优化就医诊疗流程,贯通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着力解决堵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改善患者就医诊疗体验。到2020年,全省“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进一步建立,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二、活动内容

(一)就医诊疗更便捷

1、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以结构化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强化医院信息标准化归集和上传,促进线上线下医疗健康服务有机结合。

2、优化重组医院服务流程。推行门诊“一站式”,自助“一卡通”,后勤保障“一号通”等服务。推广预住院模式,预留虚拟床位号,办理虚拟住院手续,提前进行常规检查和术前检查。打破院内科室壁垒,开设多学科联合门诊,提供超声、放射、心电、内镜等院内套餐集成预约服务。

3、大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健全区域内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动上联国家和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接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培训等服务。到2020年,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县乡村。

4、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鼓励医疗机构依托实体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在线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医生在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允许为复诊患者在线开具处方。到2019年底,全省建设50家以上互联网医院示范单位。

5、开展统一预约诊疗服务。建立全省标准统一、分级管理的“号源池”。到2019年,三级医院提前14天向家庭医生全部开放号源;到2020年,二级以上医院全部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诊、候诊提醒等线上服务,三级医院预约时段精确到1小时以内,“挂号难”得到有效缓解。

6、共享互认检查检验结果。在疾病周期性变化规律时间范围内,已通过省市级相关专业机构质控管理的同级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医联体内部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资料及检验检查结果应予认可,避免重复检查。

7、鼓励新技术试点示范。鼓励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探索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全科医生助手机器人、智能辅助诊断、智能语音技术及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应用发展,依托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拓展便民惠民的内涵。

(二)分级诊疗更通畅

8、强化基层信息互联互通。加快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互联互通,基层中医馆信息平台与基层卫生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促进县级综合医院与基层卫生信息系统融合,完善基层信息系统双向转诊、电子病历、远程协同诊断功能。

9、加强医院信息互联互通。落实医院信息化建设国家标准和规范,提升电子病历结构化水平,促进便民服务网络化、诊疗服务智能化、医院管理精细化、临床科研数字化。到2020年,所有二三级医院要实现院内信息整合共享,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对接。

10、促进医联体信息互通共享。加快实现医疗联合体内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有效协同,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

(三)患者用药更省心

11、方便患者就近配药。支持医院处方系统与药房配药系统对接,建设“智慧药房”,方便群众取药,构建基于分级诊疗的药品配置模式,保证医联体内上级医院下转基层患者的用药需求。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线上处方经药师审核后,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

12、开展中医药配送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利用信息技术及现代物流系统,提供中药饮片代煎、配送服务,解决患者取药排队时间长、煎药不方便等问题。

13、推进合理用药远程监管。健全跨部门的药品生产和使用信息共享机制,增强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仿制药品目录遴选能力。逐步实现药品(医用耗材)采购使用实时动态监管。探索开展区域合理用药处方点评,为群众提供更优质、安全、便捷的药事服务。

(四)签约服务更贴心

14、促进签约服务网络化。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推广使用统一的签约服务APP,完善服务质量评价功能,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等服务,切实改善居民签约服务感受。到2020年,普遍实现家庭医生网上签约服务。

15、强化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实现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强化重大慢病患者、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签约服务,提供转诊、药事及咨询等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签约服务,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健康档案,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卫生服务更精准

16、开展重大慢性病在线管理。开展慢性病筛查,促进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患者在线健康管理与服务规范化。重点做好在线健康状况评估、监测预警、用药指导、跟踪随访、健康管理等服务。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17、预防接种网上预约服务。完善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功能,开展接种提醒、预约、信息查询等便民服务,提升预防接种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接种信息的异地协同共享,逐步实现一地建卡、异地接种、应种疫苗自动提示等功能,方便儿童在异地接种疫苗。

18、推进妇幼健康服务信息化。加强省妇幼健康信息系统与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互联互通。推广使用江苏妇幼APP,规范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出生缺陷防治、妇幼保健、出生医学证明等在线管理。建立新生儿电子健康档案,鼓励使用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开展孕妇胎心监测、妇幼健康家庭监测等试点。

19、献血用血更加安全便利。建立统一、安全、规范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全省各级血站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加强稀有血型采供血管理,强化采供血机构信息实时共享、血库存量不足预警预报和血液资源区域调剂。主动推送献血信息,提供查询服务,简化省内异地用血费用报销程序,提高公民献血积极性。

20、职业健康管理网络化。完善放射与职业卫生监管信息服务系统,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状况、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信息共享交互,为用工单位、劳动者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知识科普等在线服务。推动健康证明全程电子化,促进健康证明办理省时、方便和快捷。

(六)应急救治更高效

21、构建新型医疗急救网络。建立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简称“五大中心”),构建覆盖全省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新型医疗急救网络,提高救治成功率,有效降低病死率,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22、提高突发应急救治效能。加快实现二级以上医院、院前急救机构及急救车载监护系统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医院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强化患者信息共享、远程急救指导和院内急救准备的院前与院内无缝对接。提供一键呼救和精准定位服务,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

(七)健康教育更权威

23、推进健康档案向签约居民本人开放。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管理水平,以身份证为标识建立全省统一的浏览器,强化居民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的关联度,全方位记录、全过程管理居民健康信息,推动健康档案务实应用。到2020年,实现健康档案向全部签约居民本人开放。

24、开展卫生健康知识网络科普。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及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运用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络搭建健康知识科普平台,开展专业、权威、精准的科普教育,提供医疗健康科普网络服务,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大众健康素养。到2020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4%以上。

25、促进互联网医学教育发展。完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系统,健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培训体系,开展医学知识在线教育,探讨疑难杂症及重大疾病案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围绕健康扶贫需求,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向经济薄弱地区重点推广普及实用型适宜技术。

(八)集成应用更惠民

26、统一服务平台。整合医疗健康服务资源,基于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跨地区交互服务。建立省市统一服务窗口,开展预约诊疗、信息查询、在线办理、远程会诊、卫生监督、职业健康管理等一站式服务,提供12320公众服务热线、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多通道入口。

27、统一身份认证。推进就医诊疗实名制。以居民身份证为标识建立主索引,关联各种卡号,实现多卡合一、一卡通用。构建统一的患者身份认证、医疗健康数据归集、医务人员资质、医疗文件CA认证系统和服务网络,鼓励开展人脸识别技术辅助身份识别。到2020年,全省实名就医比例达到80%,所有医疗机构停止发放就诊卡。

28、统一支付平台。以设区市为单位,接入医保结算系统,提供银联、支付宝、微信等支付通道对接服务,支持医保在线支付。医疗卫生机构在保障信息安全前提下,加强与医保、商保、银联、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通过自助服务终端、手机客户端等,提供多种支付方式,实现线上支付、诊间结算等。到2020年,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实现即时结算。

(九)政务服务更惠民

29、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规范服务事项,简化办事手续,优化服务流程。依托政府网上办事大厅,实行“统一受理、网上运转、并行办理、限时办结”,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依托省政务信息交换平台,支持跨部门共享出生医学证明、死亡证明、生育登记、全员人口等基础信息。

30、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深入推进部门政务信息公开,强化监督执法信息公开,实现卫生抽检检查结果、卫生行政处罚、监督对象卫生信用信息公开,方便公众选择卫生合格、质量安全的健康产品和服务机构。

(十)智能监管更安全

31、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综合监管系统,利用智能化监管手段,对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网上诊疗行为等实行全程监管,确保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可靠。

32、完善卫生计生执法全过程记录。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完善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信用信息管理机制,提高信息化行业监管水平。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把方便群众就医摆在突出位置,作为推进行业重点专项整治的重要抓手。成立专项工作班子,建立整体推进机制,按照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强化整体谋划,细化目标任务、实化工作举措,促进落地见效。

(二)强化统筹协调。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支持,促进创新发展。加强部门内部统筹协同,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加强整体方案设计,强化项目整体推进,进一步厘清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倒排序时进度,保证如期实现。

(三)强化技术保障。健全专家遴选和聘用机制,充实医疗卫生信息化专家团队,发挥专家的咨询指导作用。加强技术方案的科学论证,择优选择成熟、可靠、信用好的研发团队。按照省市协同、同步实施、分级管理原则,强化省市两级建设方案的无缝对接,确保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四)强化安全保护。坚持医疗质量和安全优先原则,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切实做到同设计、同建设、同落实。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数据管理的相关规定,健全完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制度,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持续、健康发展。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江苏省中医药局

2018年9月30 日  

抄送: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