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医改动态(第158期)
发布日期:2019-07-18 15:47:24 浏览次数:

江 苏 医 改 动 态  

第158

江苏省深化医改暨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7月17日


目    录

● 副省长陈星莺专题调研扬州医联体建设工作

● 省医改领导小组印发今年全省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

● 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市长蔡丽新出席全市医改工作推进会并讲话

● 扬州召开深化医改暨健康扬州建设推进会

● 镇江出台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

● 江阴三措并举深化综合医改工作

副省长陈星莺专题调研扬州医联体建设工作

7月10—11日,副省长陈星莺专题调研扬州市医联体建设工作。10日下午,陈星莺实地考察仪征市人民医院、仪征市真州镇胥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查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急救医疗站、应急指挥中心现场,详细了解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急救网络等情况。11日上午,陈星莺在仪征市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了扬州市、仪征市医联体建设的情况。她对扬州市、仪征市医联体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陈星莺就全力推进医联体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一要坚持目标导向,牢记使命;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施策;三要坚持效率导向,责任担当;四要坚持结果导向,社会共享。同时,要注意及时总结交流经验,认真做好宣传推广,努力提升全省医联体建设水平。

省医改办副主任、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少冬,省医保局副局长俞善浚参加调研;扬州市副市长余珽,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赵国祥;仪征市代市长孙建年、副市长赵建芳陪同调研。

省医改领导小组印发今年全省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

省医改领导小组日前印发的《2019年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及分工的通知》提出,今年全省深化医改6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任务,并明确了具体内容、进度安排、牵头和配合部门。

《通知》明确,一是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省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健全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总结推广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试点单位经验。开展紧密型医联体医保总额付费试点。推进省级专科专病联盟建设。规范建立上下转诊制度,合理拉开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档次和基金支付比例,医保支付向基层倾斜。推行基层首诊式签约,切实做好慢性病人、孕产妇、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签约,做实做细签约服务。提升区域医疗服务保障水平,统筹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加强医疗、医保、医药及公共卫生等改革集成创新。改善县医院、各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大基层”体系建设试点,开展基层卫生十强县(市、区)和社区医院示范县(市、区)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二是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政策,建立有利于理顺比价关系、优化收入结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组织开展年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完善补助资金分配与评价结果挂钩机制。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省级试点,各级各类医院开展章程制定工作,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核心制度以及人力资源、科研、财务、信息安全管理等制度。推进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备案管理,落实备案制人员薪酬及社会保险待遇政策。落实卫生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动态调整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水平。开展新一轮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明确不同级别和类别医疗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定位,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深入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便民惠民措施。开展第三方医院评审。三是健全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优化城乡居民门诊、住院以及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政策和待遇,加强医疗救助与扶贫开发、临时救助制度的衔接,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商业健康保险监管制度。全面实施医保总额控制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推动总额控制从单个医疗机构向紧密型医联体转变、总额控制范围从住院医疗费用向住院加门诊医疗费用转变。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鼓励提供和使用适宜的中医药服务。进一步扩大省内和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实现无障碍备案。开展“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年”活动。四是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确保基本药物在基层占主导地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达到规定比例要求。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带量带预算”集中采购试点工作。改革完善医用耗材采购政策。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完善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偿政策。健全短缺药品保障机制,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机制,短缺药品部门会商机制,完善短缺药品信息采集机制,保障临床药品供应。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和使用政策,加快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及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仿制药替代使用。五是加快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深化卫生健康领域“放管服”改革,形成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医疗卫生综合监管机制。组织开展全省疫苗安全隐患专项检查整治。进一步加大消毒产品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开展医疗服务质量、打击无证行医及非法医疗美容行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尘肺病危害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医疗服务价格行为监管。建立完善医疗卫生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组织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院长的薪酬和医院的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医院评审挂钩。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责任,参照公益二类标准实施绩效管理。加强医疗机构用药管理。做好新一轮大型医院巡查工作。开展医疗机构行风专项整治、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建设督促检查。六是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强化健康江苏建设组织领导,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健康江苏建设“十大行动”,统筹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调整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重点人群医防融合健康管理力度。加强癌症防治,推进预防筛查和早诊早治。做好地方病、职业病以及艾滋病、结核病等防治工作。争取设立省级高层次卫生人才引导资金、紧缺人才资金,认真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3年),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大力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积极落实共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协议,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加强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深入推进基层中医馆信息平台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卫生投入政策,制定省与市县医疗卫生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制定公立医院债务化解方案。进一步落实促进、扶持社会办医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开展社会办医省级试点工作。推进诊所改革试点,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集团化诊所。推动实施优质医疗健康资源扩容工程、健康服务融合发展工程和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等若干重大工程。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加强经济薄弱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深化医改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确保完成各项改革任务。要健全完善医改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快推进“三医”联动。各级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开展医改监测和专项督查,加强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和推广。省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深化医改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市长蔡丽新出席全市医改工作推进会并讲话

日前,淮安市医改工作推进会召开。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市委书记姚晓东、市长蔡丽新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副市长王红红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冰、市政协副主席孙晓阳出席会议。

姚晓东强调,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深化综合医改使命担当。医改一头连着群众健康福祉,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医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综合医改工作,加快形成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突破关键环节,全力推动综合医改走在全省前列。综合医改进入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繁杂的难题和制约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在国家和省关于深化医改的政策框架下,聚焦打造苏北区域医疗高地,重点在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提升公立医院发展活力、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等六个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全市医改工作向纵深发展。三是强化组织保障,广泛凝聚深化综合医改强大合力。医改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要树立全局思维,科学谋划推动,严明责任落实,突出协作联动,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医改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蔡丽新总结回顾了近阶段医改工作,在深入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围绕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巩固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着力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努力健全全民医保制度、大力构建综合监管体系、切实增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活力等方面部署全市医改重点任务。她强调,医改工作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上级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全力推动全市医改工作迈上新台阶,不断开创医疗卫生事业新局面。

市医改办、市医疗保障局、淮阴区、涟水县、市一院和市二院作会议交流发言。各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市县区医改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扬州召开深化医改暨健康扬州建设推进会

日前,扬州市召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暨健康扬州建设推进会。副市长余珽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军主持会议,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赵国祥作2019年全市深化医改和健康扬州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及分工说明。

余珽充分肯定了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扬州建设取得的成效,深刻分析了当前深化医改和健康扬州建设面临的形势,要求各地各部门坚定改革信心,准确把握形势,找准工作发力点、突破口,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部门联动、制度创新和督查指导,不断推动深化医改和健康扬州建设重点任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医改和健康扬州建设的获得感、满意度。

余珽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聚焦重点难点,着力从六个方面统筹推进各项医改任务落地见效。一是加快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细化分解任务,强化工作推进,提升实践效果,使“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内容更丰富、特色更鲜明、成果更丰硕;二是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紧密型医联体医保总额付费试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政策,深化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公立医院制定章程,积极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四是进一步完善全民医保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异地就医政策,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加强医保基金综合监管,保障基金运行安全;五是着力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完善医用耗材采购政策,健全短缺药品保障机制,强化药品耗材监督管理;六是大力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树立互联网思维,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积极推进“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

“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行动领导小组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分别审议《“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审议稿)》《2019年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及分工(审议稿)》。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分管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镇江出台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

近日,镇江市印发《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试行)》。,《规划》提出,到2020年,县域就诊率不低于90%,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病人例数增幅每年不超过10%,由二、三级医院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下转病人例数增幅每年不低于20%;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首诊门诊量降幅每年不少于10%、平均住院日较2018年平均下降不少于1天。

《规划》明确,一是建立完善城市医疗集团。在市区组建镇江市康复医疗集团、镇江市京江中医医疗集团和江苏江滨医疗集团。镇江市康复医疗集团牵头医院为市一院,由市三院、市四院、市五院、市口腔医院和市一院新区分院等医院组成,市区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议加入;镇江市京江中医医疗集团牵头医院为市中医院,由市二院和各辖市(区)中医院等医院组成, 市区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议加入;江苏江滨医疗集团牵头医院为江大附院,由第359医院、东吴医院、瑞康医院和丁卯医院等医院组成,市区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议加入。二是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各辖市和丹徒区组建县(区)域医共体,分别以各辖市(区)人民医院、中医院为牵头医院,成员由其他专科医院、公共卫生机构、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和部分民办医疗机构组成。三是组建专科专病联盟。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优势,以五大救治中心所在医疗机构,以及中医院、专科医院牵头组建8个市域内专科联盟。四是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动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是建立城市—县域协作联动机制。在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之间建立对口协作机制,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对县域医共体的指导、帮扶。同时,鼓励民营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不同性质和类别的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以各种形式加入城市医疗集团或县域医共体,参与医联体建设。

《规划》提出,要围绕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巩固双向转诊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和部门联动,推进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政策,严格报备制度,加强绩效考核,正确引导舆论。

江阴三措并举深化综合医改工作

一、加强医改统筹设计。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医疗集团建设的通知》,加快构建医疗集团管理架构和决策机制,不断完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市级医院与基层公立医院集团化分院运作,充分发挥龙头医院专科辐射引领能力,大力推进专科联盟和名医工作室建设。截至目前,两大医疗集团共领建专科16个,挂牌名医工作室4个;共下派医疗专家78人次,诊疗近530人次,开展胃肠镜检查267人次,手术19例,学术讲座20场次。

三、探索创新人事结构。今年事业编制招聘以医疗集团为单位统一实施,将部分岗位打包招聘,根据考生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选岗,招聘本科及以上工作人员92人,录用到全市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工作人员,纳入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专项计划管理,增强基层岗位吸引力。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