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 2012-01-31)
改善民生:江苏援疆第一主题词
——我省新一轮援疆工作回望
2010年12月23日,江苏省第七批援疆干部正式踏上新疆的土地。一年来,从农牧民安居新区的建设,到教育援疆、卫生援疆……改善民生,成为江苏援疆第一主题词。
安居富民,农牧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新闻回放】去年9月下旬,当记者走进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爱新舍里镇80岁的金钟老人新家时,这位曾经参加过全国射箭比赛的老牧民自豪地对记者说:这么漂亮的房子,城里也少见呢!盐城市援疆工作组组长唐敬告诉记者,这里将建成华夏锡伯族第一村。“原先,锡伯族农牧民居住分散,房子多是泥坯墙。江苏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后,像金钟老人的这栋新房,自己只要出2万元,另外的建设经费都来自江苏的各级援疆资金,目前已建成200栋既现代又有民族风情的农牧民安居楼。”
【背景展开】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新一轮援疆大幕开启之际,就提出了“江苏援疆工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要为受援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作出更大贡献”的要求。第七批援疆干部按照“群众期盼的事先干、条件具备的事先干”的要求,与受援地各级党委政府无缝对接,优先实施富民安居、定居兴牧等民生项目。2011年,江苏对口支援伊犁州安排的城乡住房援助资金达5.0268亿元,建设总户数为29552户,其中安居富民26021户,定居兴牧2384户;援助克州城乡住房项目9个,援助资金10354万元,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共完成城市保障性住房978套,其中,经济适用住房390套,廉租住房480套,公共租赁住房108套;完成农民安居房3428户;完成游牧民定居房1430户;完成乡镇干部教师周转房288套。
一年来,北疆和南疆数以万计的农牧民告别了“冬窝子”,高标准抗震房代替了土打墙,柏油路、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群众喝上了方便卫生的自来水,电视机的频道从五六个增加到了五六十个,卫生间从室外搬到了室内,上学、看病、买东西比以前方便得多,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仿佛在一夜之间降临。
教育援疆,为农牧民提供发展后劲
【新闻回放】在南疆偏远的阿合奇县同心中学,有一支来自无锡的援疆教师工作队,其中的丁强担任了同心中学校长。丁强担任校长之初就向县教育局立下军令状:争取教学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升入内高班的学生突破零,争取有5名学生升学。一学期下来,同心中学内高班达线学生29名,被天津、上海等城市高中录取9名;另有30名学生被对口援疆省市的高中录取。“这种改变是前所未有的。”阿合奇县教育局局长艾提·买买提告诉记者,“丁校长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教学方式,还带来了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他们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上的后劲。”
【背景展开】2011年,江苏对口支援伊犁州的教育资金投入达2.157亿元,启动实施教育建设项目18个,一批新建、改扩建的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学校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进一步提升了受援地办学条件;对口支援克州的学校及教育类项目5个,投入资金6834万元,新建乌恰县实验小学综合楼、阿合奇县国家通用语言幼儿教学基地、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阿图什市一中综合楼及其它教学相关配套设施。
针对新疆部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亟待提升的问题,援疆教师们编制了对口支援教育专项规划,采取在疆当地培训为主、赴江苏培训为辅的方式,帮助培养骨干教师队伍。援疆教师在以身作则开展工作的同时,抓住一切机会传道授业解惑,留下带不走的知识,永远为新疆各族群众造福。
卫生援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新闻回放】一位维吾尔族老人躺在伊犁州巩留县人民医院脑外科的病床上,手术后的他神志清晰,表达自如,是援疆的江苏专家蒋锋将他从死亡线上拯救了下来。就在去年,伊犁河谷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脑外科科室,为周边地区脑外伤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急救时间。另外,伊犁河谷第一个县级医院的泌尿外科也在今年建立,这些专门科室的建立使得伊犁河谷基层医疗质量迅速壮大。
【背景展开】去年,江苏对口支援伊犁州各县(市)用于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达1.64亿元,一座座新的医疗大楼拔地而起。对口援克安排医院及医疗类项目6个,援助资金1806万元,新建阿合奇县牙郎奇新城卫生院,添置了医疗设备,并在全州实施大病统筹等健康提升项目。
除此以外,江苏省卫生系统对援疆医疗资源统筹规划,以求资源共享:在伊犁,从州级三甲医院到县级医院,各类援疆医疗专家的深度介入,极大地增强了原有科室的技术力量,有129项新技术填补了当地空白。在克州,江苏援疆医生实施手术409台次,培训当地医护人员3400人次。“‘输血’与‘造血’两手硬是我们卫生援疆的特色。援疆医生3年建立或巩固一个科室,带出一批本地的业务骨干,就等于为新疆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江苏卫生系统援疆负责人顾帮朝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七批援疆干部还通过各种形式向当地群众捐款,“一对一”结对帮扶82对。伊犁“11·1”地震后,援疆工作人员深入灾区第一线,向省里汇报、争取救灾资金500万元,援疆干部踊跃捐款,地震灾后指挥部及各工作组捐款捐物近百万元,其中援疆干部个人捐资捐物达20多万元。
(新华日报记者:朱新法)